时间凝固成金点,然后拉成长线,连接一年又一年的细小缝隙。这个骄阳似火的七月,我带着志愿者服务社会的饱满热情,7月11日,踏上了三下乡的征程,在跟随巢湖学院精准扶贫实践团开展扶贫工作的15天里,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与孩子们面对面沟通学习的喜悦,也让我更加了解了国家扶贫工作给农村居民带来的改变。我坚信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务必要有很好的实践潜力,同时也期望同龄人珍惜青春,用无限的青春在志愿道路上绽放光彩。
支教之行 朴实纯真显真情
支教,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我的内心满是激动和忐忑,没有教学经验的我担心是否能教好坐在我面前的这些学生。在开始的两天时间里,孩子们会因腼腆害羞而不好接近。在经过最初的磨合后,我对他们有了粗略的认识。他们会认真的学习唱《义勇军进行曲》;会在每天上午8点准时进行升国旗仪式;会将自己的作业尽数带来在宝贵的时间里学习;会富有热情的汲取志愿者普及的课余文化知识。短短的十五天里,他们用行动表达了对我们的尊重和对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的珍惜。而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话,莫过于他们口中的“老师好”和“老师再见”。很欣慰他们使我们感受到了童心的纯真和人与人之间难得的坦诚相待。
支教,对于我和学生们来说,是一个互相学习的事情,他们问的每一个问题,我都需要进行深刻的理解,并结合他们所学的现有知识向他们细致的讲解。当他们的问题使我困惑时,我可以从中了解我的不足;与他们学会沟通,更是我锻炼社会实践能力,追求社会温暖的良好途径。
在学生方面,我们的支教不仅是为了让农村孩子们可以接受更多科学知识文化,同时也可以让他们了解到更多课余文化知识。对于我们来说,一切认识都来自于与实践,支教则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更让我们看到了获得经验的可能性,也为更多学生开拓了新的视野:
1.在音乐课上,每个学生渴望的眼神、跟随音乐的简单律动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真正地在用心感受,他们或许只是缺乏一个相对丰富的平台来冲破单纯的文化支撑。他们用嘹亮又富有激情的歌声表达对音乐课的喜爱,同时也是对枯燥的书本知识之外的内容的向往。
2.身处农村的他们,对安全知识并不了解。于是,我们开展了安全教育主题课,在课堂上我们利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了几个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的经典案例。当我看到他们全神贯注的感受着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内心有所感触——现代化教学远比枯燥乏味的课堂书本教学更要有吸引力和成效,而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这种教学方式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3.手工美术课,这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它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无论他们学的怎么样,有什么样的成果,一双双既无助又渴望的小眼神,向我们展示的是充满了童年最美好的纯真。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当问及学生们的梦想时,齐刷刷的小手举了起来,“我以后想当一名医生,可以救助他人”,“我以后想当一名科学家”,“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我以后想当一名军人”……源源不断的梦想从学生们的口中传来。尚显稚嫩的他们说出质朴而又不简单的梦想,这不仅让我想起周恩来总理的那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应时刻拥有崇高的理想和朴实的梦想,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皆需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调研之行 心系农村显成效
自2014年巢湖学院于大墩村开展定点帮扶以来,帮扶工作已进行了5年。大墩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正在一步步的得到改善,村民们对于乡村的美化意识也在一天天的增强。随着“绿巨人”——垃圾桶的大力普及,大墩村的环境也在得到逐步的改善。
在做好前期的准备之后,我们团队成员开始对大墩村展开调研工作。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扶贫政策的开展情况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情况,同时这也是培养我们社会实践应变能力的难得机会,我们每个人对此都非常重视。我们每到一户,都会与村名们亲切的交谈,由一开始的不知所述,到逐步“家常式”的谈话,将志愿者精神融入其中,让独自在家的爷爷奶奶们感受由我们带来的真善美。
在下乡调研的几天里,我发现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大力推进下,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贫困户的精准扶贫到位、自来水的普及、家庭用电的持续供应不断,让农村基本生活水平得到了保障。被受调研的居民,纷纷表示了对扶贫政策的满意和肯定。但不足的是,在牲畜饲养的规划方面,属于农户私有,没有一个规范的饲养制度,以此导致一些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等问题还需要继续完善。乡村扶贫的各项工作依然正在进行时,在到全面小康社会之前,这将一直是我们所有人的奋斗目标,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需共同努力,直到迈向脱贫。
在为期短暂而又漫长的十五天里,我感受到了大墩村盛夏的独有风光。热情、淳朴的村民,纯真无邪的孩子,带来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正所谓,来之前,满怀期待;来之后,满心欢喜;离别时,满是留恋。这个夏天,庆幸自己能来大墩村 。
我将继续带着自己的梦想,带着志愿者的品质,带着孩子们对人朴实纯真的姿态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从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