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并非大学念书的阶段,而是人生的最早期,从出生到六岁。
因为0~6岁孩子是处于探索和体验生活阶段,是幼儿智力和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
越是了解孩子会让我们的育儿更轻松和不走弯路。
今天这篇文章是通过讲叙自己2段不同的理念育儿经历→归纳2段不同理念的育儿反思→总结出4点0~6岁孩子教育观念。
2段不同理念的育儿亲身经历
第一段,做保姆的育儿经历 2001年刚高中毕业,因家里经济条件的不允许我继续读书,我的婶婶建议我去她市区家中,为她刚出生一个月的孩子做保姆,她就可以供我读书夜校(电大)。
为了可以继续读书,20岁的我决定去婶婶家做专负责育儿的保姆(不用参与任何家务事,因为婶婶还有请了另外一位负责家务事的保姆)。 婶婶是一个事业成功的女性,她是一名手术室医生,还开了自己的公司。
日常生活忙得不可开交,吃饭桌上也是在电话谈生意。婶婶只在我刚到她家那段时间亲手教了我一些新生婴儿喂养的基本知识之后。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孩子都由我一手负责带。
但婶婶有一个特别的要求,她把8本育儿的书籍交给我学习,要求我按照书里面的育儿知识来实践在孩子身上。
那时候网络不发达,所以育儿知识都是从婶婶交给我的《零岁方案》,《哈佛女孩刘亦婷》《赏识教育 》等等8本书中去吸收和去实践。
记得那时育儿日常就是每天照着书本方法不停地训练孩子和进行对孩子知识认知灌输教育。年轻人的照书学习能力真的很强,每天都在高效增加孩子的知识。 在一日复一日的知识填鸭式教育上,婶婶也看到他的孩子在一岁左右,就可以根据大人的指令轻松去找出汉字和英文字母字卡大概有200个以上。
同时要求我想办法让孩子懂得更多的知识,所以家里只要孩子眼睛能看到的物体,都被贴上大字或者英文字母,孩子的房间也是吊满字卡。只要孩子醒着就会跟孩子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做各种识字游戏。
婶婶也会经常因为孩子懂得这么多的知识而骄傲,经常在朋友面前展示孩子的才能。 婶婶的认可和孩子的依恋,让我在探索填鸭式知识灌输教育上越走越远,每天都会为孩子规律安排周全的“学习计划”,内容:有念古诗,音乐中运动,街上像复读机一样复读店面招牌大字… 这样的教育,一直到孩子上了幼儿园,我的大专也毕业了,才结束了。
后来在跟婶婶联系,了解孩子的情况才知道,孩子上了幼儿园很快就忘记了我费尽心思教给他的英文和汉字,似乎那那些知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从没来过一样。 第二段,对自己孩子的喂养育儿经历 从婶婶那里出来后,我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和创业。
十年后,自己孩子的到来,那时候我正在经营两家奶茶店,生活很忙碌,但还是很重视孩子教育的。
因为有了之前知识填鸭式教育经验后,我对自己的孩子就没有再实施,过早灌输知识的教育,而是比较更注重孩子的性格培养。 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我犯了一个错误,就是过早说教,只要有应景机会就马上给孩子上一课。一惯喜欢用说教方式来教育孩子,常常用大道理来教育来说服孩子要听话和懂事。
我的孩子在三岁前的确是很乖,甚至在两岁时都没有跟父母对着干的“叛逆期”过程。在孩子三岁后我发现孩子在幼儿园很胆小,做事也不主动,在生活上也总是任何事都要过来问我的意见,很少会表露个人主观意见。
孩子的听话,孩子的乖,让我知道我的教育出了问题。因为孩子的天性是活泼的,思想应该是活跃的,这样才更容易走向独立。
正如《不管教的勇气》一书曾说:“ 父母要发现孩子的真面目,因为孩子需要的是生活的勇气,他们迟早会离开父母而独立。” 我希望孩子能把被动的性格变成主动表达性格,也是因为喜欢学龄前教育,我考了幼师资格证,也做了幼儿园老师,至今我依然很庆幸我这样的决定。
因为学习中我得到更多的科学育儿知识,同时也让孩子身上,曾存在的育儿问题得到很好的改变和发展。目前孩子已经八岁了,在个人独立和主动性已有很大的改变了。我依然在育儿的路上,不停的学习和总结。
接下来是由2段同不理念的育儿经历,带来的幼儿基本教育的反思: 1,过早专注幼儿知识灌输,对孩子成长意义不大,并会阻确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决不要把他们教育成闷闷不乐,过早就想变为成年的人. 若过早给孩子进行知识灌溉,很容易让孩子成为闷闷不乐的人,记得在婶婶家做保姆,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教育孩子识字和英文字母。
想方设法地引导孩子投入知识学习,却忽略了孩子在其他方面体验明显减少。例如,孩子应了解更多大自然知识和应适量运动发展孩子身体协调能力。
幼儿的世界应该是多元生活体验过程,但却因早早学习天天面对字母的单一体验。三岁前的幼儿学到的汉字和英文字母,过一段时间教就很快忘记了。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艾尔.金德指出:儿童过早地施加过重的压力,会增加教育失败的可能性 儿童过早接受知识过度教育,会增加教育失败的可能性。
三岁之前的孩子应在探索世界和不同的体验生活中去成长,而不是在知识的灌输中成长。
这样会使孩子感觉生活无趣,长期以往孩子长大后会逐渐对学习知识失去兴趣的。
填鸭式的知识教育也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发展,对孩子个人成长极其不利。
2,长期要求孩子听话和说教式教育,会埋没孩的个人观点和探索精神 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儿童不会自己判断自己,他以别人对他的态度来判断自己的。
如果我们习惯性的对孩子说教,孩子就会通过我们的语言和对她的态度来对进行自我定义,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他就会根据大人的看法来看待自己,大人认为他不会做这件,他就会觉得真的是自己不会的。 例如有我以前常常会教育孩子并反复提醒地说:在家里不要跑这么快,走路要慢慢走,这样才不容易跌倒。
你还不会穿鞋,我来教你怎么穿?(实际每次都是自己帮孩子直接穿上了,没给孩子实操机会)要表现好一点哦,这样才听话! 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习得性无助心理行为。
他认为个体对自己事情的能力的认知来源于过往的经验。无助不是天生的,而是习得的。
我们长期要求孩子处于听话照做的状态,孩子习惯了我们给予的经验,而没有主动去探索不一样的答案不一样的体验。
从而会形成习得性无助,过度要求孩子听话和说教式教育,会打击到孩子自我肯定和自信心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3.6岁之前,孩子行为习惯是可塑造性的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如果儿童0~3岁时造成的缺陷在3~6岁得不到更正,这些缺陷就会一直存在下去,而且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到6岁时,这个儿童会出现人格偏离等缺陷。
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后,这些缺陷会产生很大危害,影响儿童是非观念的形成。 孩子越小那么她的性格和行为是更容易纠正和塑造的。但正如蒙台梭利教育专家所说,孩子的性格缺陷或者行为缺陷得不到更正的话,会对孩子未来产生极大的危害。
例如,我们发现孩子3岁时发现孩子说话很急,行为冲动。那么我们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有没有给孩子做了负面的榜样,形响孩子情绪波。
那么,我们要及时注意培养孩子情绪教养,让孩子逐渐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若没有帮助孩子及时修正,那么孩子越大,情绪和脾气就会越来越大,这样对他的社交或者整个性格都存在着很大的负面影响,极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成长。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儿童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及其深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0~6岁的孩子呢? 培养0~6岁孩子,有以下四个教育观念: 第一,每个儿童发展成长是有一定顺序和阶段性的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它律道德阶段(5.6~8岁)可逆性阶段(9~10岁)。 除此以外,皮亚杰还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以后)。 由此可见,孩子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不一样的,有一定的顺序和阶段性的,每个发展阶段都和孩子的年龄特征有很大的关系。
曾听过一位老教师的分享,他说,4.5岁的孩子教不好写字,教不好数学,是为这年龄特征的孩子还没有数字概念没那么清晰,手的发育没迖到能握好笔的水平,以七岁为分界线,七岁以后的孩子写字有了质飞跃,不是因为之前的积累多,而是手好使了。
所以,0~6岁的孩子,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按照孩子的发展阶段性和顺序性进行,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教育,我们不能让3岁的孩子去读幼儿园大班,我们也不能让6岁的孩子去读幼儿园小班,而是要根据孩子实际的年龄,对其教育进行合理安排。
第二,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教育观一致和情绪保持稳定的情绪,是培养孩子性格关键因素。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儿童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他特别容易或被成人的行为所吸引,进而模仿他们。 我们的父母是一个情绪多变,还是温和的人,我们的孩子都会根据自己日常的观察去模仿成人的生活习惯及性情习惯。 我们很易在生活中发现,如果父母情绪波动大,家庭氛围不和谐,对孩子的性格影响十分重大。
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如果能营造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安全的环境氛围,在孩子成长遇到任何情况都敢来到父母面前,因为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接纳,被支持和得到帮助。 虽然我的2段育儿经历没有很大的建树,但因为重视幼儿教育,积极为孩子营造出的家庭氛围是和谐的,所以孩子们的性格和情绪都是比较稳定的。
父母没有暴躁的情绪,并教育观达到一致,这样氛围大大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建立社会安全感。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性情,孩子在成长过程,心里不会有太多负面阴影和消极思想。 第三,重视孩子心身教育,0~2岁注重安全感建立和科学喂养,3~6岁要注重道德感培养,态度,情感,认知能力,技能学习各方面发展为重要。 蒙台梭利曾说过: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身心自然的发展。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注重孩子的身体需求,更要注重孩子的精神需求,0~3岁的孩子处于探索体验阶段,对未知的领域充满好奇又充满不安全感。
这阶段的孩子孩子经常会用哭声或者行为来引起大人的注意,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经常跟孩子进行身体接触传递安全感。例如,我们可以抱抱孩子,亲一亲,抚摸,用温和的眼神看着孩子,给于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和耐心,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大胆去探索和适应身边的环境。
3~6的孩子已储存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逐渐有了更多个人的想法,好奇心和表现欲望也特别强,在心理上的需求是:希望得到家人和老师的重视,注意或者表扬。 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道德感和人格形成关键时期,父母若要做到以身作则,为孩子作出积极乐观正面的性格形响是最直接的以身言教有效的育儿方法。孩子的语言,认知,思维都在此阶段有了质的飞跃。
《3到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简单来说3到6岁阶段的孩子可以在幼儿园集体里面学习社交能力,健康的生活习惯,自信的语言表达,科学艺术知识的探索和认知,这些发展让我们的孩子成长有了质的飞跃。
除了幼儿园的五大领域发展,这阶段的孩子也是道德感和人格形成关键时期,父母若要做到以身作则,为孩子作出积极乐观正面的性格形响是最直接的以身言教有效的育儿方法。
第四,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做孩子身后的支持者,而不是“教育者” 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不一样的爸妈,有不一样的孩子,所以在养育孩子路上的时候,不要一直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优秀,而是要用眼睛去发现自己家孩子的优点给于支持和认可。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做自己孩子身后得力的支持者。
法国著名启蒙教育家卢梭说过: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是受教者看不出教育的痕迹,但这种教育却真实地的影响孩子心理,并发挥拓展了孩子潜能发展。 不论是我在婶婶家做保姆,还是我养育自己孩子育儿路上,都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都是没有给过孩子充分的信任,也没曾对孩子“放手”。
总是把孩子牢牢的抓住,给于孩子过多或过早的教育。这些教育只是大人想要的形式,其实是过早干扰教育,阻止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
在孩子初次探索世界获取生活经验时候,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身后做他的支持者,让他充分体验生活,体验劳动,体验各种尝试,让孩子站在前面去不断尝试,我们站在后面默默的支持。
比如孩子第一次尝试拿起勺子的时候,我们就默默地给他递给一把勺子,让他尝试自己吃饭,孩子要求自己穿鞋,我们就慢慢等他摆弄鞋子。
让孩子更多的尝试,更多参与到家庭劳动,孩子想尝试做什么,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尝试…给于孩子足够的耐心,让孩子在探索生活经验中成为一个独立的实力派孩子。 实力派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位支持他慢慢成长的父母,成长这件事,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