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对不起没用!”为什么你的道歉,不但没用反而会激怒孩子?你不知道我为什么生气吗?
一位妈妈和女儿闹矛盾了,妈妈随即道歉,没想到却遭到了女儿的拒绝。 原来,小女孩做完作业后很自信地就提交了,并且说自己不需要检查。
结果,妈妈很快就检查出了错误,要求她改正,然后再重新做一篇。
“凭什么错一道题就要重做一篇?”原本心情还不错的孩子听罢,情绪蹭地就上来了,将笔一摔说,“这不公平!”
妈妈见状也很生气,将孩子凑过来的脸一推,声音高了八度:“让你做作业,哭什么哭!” 但是僵持过后,妈妈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便跟女儿道歉,说:“对不起,我不该发火”。
小女孩却将脸一别,不打算原谅妈妈。 刚开始,小女孩绷着的脸上似乎还带着一丝隐藏的笑容,但是随后妈妈的一句“你也踢我了呀”,像火柴一样,重新点燃了孩子的情绪和眼泪。
许多父母都碰到过这样的情景,当你放下身段跟孩子道歉的时候,他们反而来劲,会驳斥:“说对不起没用”、“我不原谅你”。
有人说,绝不能向孩子示弱,不然他们以后会更嚣张。家长嘛,就是要树立权威才对,不然孩子调皮起来怎么管教?
有人却说,家长做错了也应该道歉,一视同仁,不然孩子以后也有样学样、死犟。
《道歉的力量》一书中曾提到:道歉其实是一种很神奇的力量,它能化解矛盾,增强关系,提升魅力,但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也显示,适时地向孩子道歉有利于改善家庭关系,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会影响家长的权威。
可是,父母道歉得不到原谅就罢了,为何还会激怒孩子呢? 父母的道歉,错在哪?
道歉成了另一种指责方式
想一想,父母道歉的时候通常会怎么说? 好了,妈妈都跟你道歉了,你还有什么可生气的; 我发脾气了不对,但都是你惹的呀; 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好,谁让你不听话…… 这样的语气,任谁听了都会生气,因为,父母的“道歉”,已然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指责。
这些话语的背后,其实表达的是另一层意思: 我都放弃家长的权威跟你低声下气地道歉了,你还要怎样?你再乱发脾气可就是不懂事了;我生气都是被你逼的,谁让你不听话,等等。
孩子怎么听,父母都依旧是在指责自己的不是,又怎么可能心平气和来解决问题呢? 白岩松曾在《白说》中提到:在公交车上你踩了人家一脚,尽管很轻,但如果你没有任何道歉的意思,两人可能会打起来。但有可能你踩得很重,但态度特别好,道歉也真诚,别人再疼也就忍了。
可见,态度决定一切。只有真诚的道歉才能换来孩子的合作,反之,只会加剧矛盾的激化。
有的父母虽然道歉,但是遮遮掩掩,避重就轻 前不久话题“爸妈的道歉方式”上了搜热,有网友说:“我妈是不会道歉的,她只会突然表现得对我很好”;还有网友说:“他们道歉方式用得最多的,就是喊我吃饭”。
“吃饭了”成了父母道歉的代名词,大家纷纷留言表示赞同。
美国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过:父母错了,或者违背自己的诺言时,如果能对孩子说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 父母跟孩子道歉,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威信和尊严,反而能够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真诚、包容,和勇于承担责任。
正确的道歉方式
正面管教中提到,纠正错误的三个R:承认错误(recognize)、和好(reconcile),和解决问题(resolve),这也是纠正自我错误的三个重要步骤。
那么,本着解决问题的前提,父母到底该如何道歉,才能让孩子接受呢? 语气诚恳不敷衍,讲明自己错在哪里 对于3岁以上能理解父母说话的孩子来说,父母道歉时一定要讲明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做错了。
这样的道歉方式,才能让孩子也学会反思,从而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有一次,胡可和安吉约定好了放学后去接他,但是因为小鱼儿体检,胡可很晚才赶到学校。
其他的同学早就被爸爸妈妈接走了,安吉既委屈又生气,背过身去说:“我不想等你了!” 胡可连忙半蹲下帮他擦眼泪,道歉说:“小鱼儿的体检项目太慢,耽误了时间,对不起啊。”
安吉听罢,很快就原谅了妈妈。 美国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说:“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探索新的谈话起点的父母,远比固执、专横的父母要可爱得多。” 诚恳的态度是与人交往最好的方式。这句话,放在亲子关系上,同样适用。
道歉就是道歉,不要遮遮掩掩 既然父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那就痛痛快快地道歉。轻描淡写、或者用其他话语搪塞孩子,反而可能会引起更多的误会。 《奇遇人生》中提到母亲给她打的一通电话,当时母亲在电话那头,说“妈妈想跟你说,你真的很棒。
那时候没有支持你,对不起……” 这一句迟到的对不起,潸然泪下,即便是多年后再重新提起时,她依然忍不住哽咽。
道歉时不要额外提附加条件
除此之外,既然是道歉,那父母就尽量不要提额外的附加条件。比如,许多父母会习惯性地说:“妈妈做错了对不起,但是你也要好好反省一下”,或者“我可以跟你道歉,但是你要把这个做完”…… 这个“但是”后面的内容,会让孩子觉得这更像是一场谈判,而不是道歉,从而心生抵触。
因此,如果父母要对孩子提出自己的期望,不妨等道歉和解之后再提。这就涉及到最后一点: 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或高高在上 有的父母之所以不愿意跟孩子道歉,是因为他们错误地将孩子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在他们眼中,跟孩子道歉就是屈服,会让自己的威严扫地。
但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发孩子用情绪来保护自己。而对于亲子关系来说,这也是一种不良的损耗。
虽然父母的经验和阅历是非常有用的,但是这些并不是检验对错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出现问题时,父母不妨放下包袱,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多和孩子交流和互动,才能够找到最好的解决方式。
比如:“对不起,妈妈做错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吧。”这样的口吻,更能让孩子接受。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真诚时,他们才能放下情绪。
教育家斯宾塞曾说:“受委屈的孩子很少会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因为愤怒和不平占据了他的心灵;而被感动的孩子则常常反省,因为感动增加了他内心的勇气和智慧。” 尊重孩子、放下芥蒂,才是父母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