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气差,社交能力弱,家长应该怎么引导解决?
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最多也是有个弟弟妹妹,孩子都在家里当成了至高无上的小皇帝,一出门就是皇帝打架,谁也不让着谁,一个比一个凶。有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社交能力感到十分的困扰。
比如:“我的儿子经常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别人不给他,他就是又打又咬的。”、“我的孩子向我提出要求,我若反驳就开始发脾气、哭闹,怎么哄都哄不好。”、“孩子总是做事情冲动,也不考虑后果,最关键是老闯祸!”
其实,这些问题都反映了儿童身上的一个素质,那就是他的社交能力。
为什么孩子喜欢发脾气?还这么容易攻击他人?为什么出现胆小害羞的情绪,不敢跟其他人交往?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受到了阻碍,除了哭闹和发脾气,他想不出来任何的办法解决他。所以,这也行为也成为他们受挫折之后自然而然的表现。
每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再到步入校园都是逐渐社会化的过程,我们以上所说的心理脆弱、爱攻击他人、性格孤僻,这都反映出孩子社会能力不足的问题。
大多数家长都没看出这背后的原因,一般遇到孩子这种情况,我们只会这样做:先简单地制止孩子这样的问题,然后告诉孩子你不要这样做,这样做不好,这样做会导致什么。
孩子可能会当时停止这样的坏行为,但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仍然会重蹈覆辙,再次犯错。你会发现我们这样喜欢简单制止孩子行为的家长,他们的行为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效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孩子会重蹈覆辙?
因为一件事能不能做,都是我们的思考和判断,并不是孩子能理解,也不是他能想的。
你希望孩子乐于分享,把玩具、零食分给弟弟妹妹或者其他的小伙伴,你也希望孩子能大度一点儿,把孔融让梨的思想发扬一下,但这些都是你自己的想法啊,这是成人的思考模式,并不是孩子的。你只是替孩子解决问题,并没有促进他思考。
所以,无论你怎样强调孩子应该如何做,孩子还是很难理解,我们要改变的是孩子的社交能力,首要任务就是帮他改变认知,也就是传说中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一旦改变了,行为自然而然的就会发生变化。
三岁的小土豆把一个玩具借给了五岁的强强,过了一会小土豆想把自己的玩具拿回来,可是强强玩得正开心,并不想还给他。结果小土豆冲上去一口咬住了强强的胳膊,然后强强开始尖叫,两人扭打起来。过了一会,小土豆抢回了自己的玩具,强强也开始嚎啕大哭起来。每个人身上都有对方的牙齿印,还有抓痕,弄得?双方都不开心。
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孩子打?架?,却不懂他背后的心理学。经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遭受挫折时,并且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时候,就会更倾向于通过攻击别人来发泄情绪。这也叫做“挫折攻击理论”!
那些犯罪的人,为什么会选择攻击别人,可能是因为他们也是社会中的失败者。当他觉得自己失败却也无可奈何的改变,就很容易出现伤害别人的情况发生。
如果孩子遇到了挫折就习惯去攻击,即便是没有出现攻击行为,当他想不到解决办法时,他也会变得异常痛苦、难过甚至压抑。
身为父母,我们要学会几个步骤帮助孩子解决难关,促进思考
如果不去改变,孩子就会重复这种思维过程,也无法很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1. 面对冲突认同儿童的感受
冲突中孩子的情绪经常会高涨,因为在这个时刻,孩子们对他们的目标感觉很强烈。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加任何主观判断来接纳他们的情绪,帮着孩子分析。这才能让孩子释放自己的情绪,然后孩子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
2. 反复叙述问题
不要偏袒任何一方或者父母的解决方案,要让孩子明白你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你也正在听。孩子叙述问题可能没有那么清楚,身为父母的我们,就应该帮助他重新组织好语言。尽可能地描述自己的心理。
遇到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帮助小土豆思考,而不是打压他。告诉孩子:你看,这样发生了冲突,你们两个人都不开心,你可以想一个办法,让两个人都不生气,然后拿回玩具。
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孩子对待社交问题的思考。
所以,我们教育孩子是要帮助他如何思考,而不是教他思考什么。
我们要把对话主动权教给孩子,所有的答案都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而不是我们告诉他的。当孩子自己想出一些办法并且运用到生活中,而且还得到了反馈,他就有一种强大的自豪感、成就感。
当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告诉他正确的社交方法,那么就可以帮助他提高面对困难时抗击打能力。即使困难并没有得到解决,他也可以用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面对。这种能力是心理学上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叫做心理弹性。一个拥有高心理弹性的人,会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比一般人更容易接受,也会比一般人心理抗压能力更好,所谓风起云涌、波澜不惊,就是这样的吧。
如果在孩子童年时,我们不去刻意的训练孩子正确的思考方式,他也很难领悟到其中的道理,也就可能在遇到挫折时显得更加脆弱和激动。
当孩子遇到社交问题,我们不能着急,应该先帮助孩子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然后让他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的孩子。当孩子找到了解决办法,他怎么还能会生气呢?
我要帮助孩子改变他的认知模式,从而改善他的行为,也提高他的社交水平,而不是告诉他,这不行那不可以。让孩子变成一个具有高社交能力的人,从帮助孩子思考挫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