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为孩子爱玩手机而头疼。
的确,孩子玩手机眼睛容易近视,容易沉迷耽误学习,还可能通过手机接触有害信息,难怪妈妈担心。
不过,我们希望孩子放下手机的同时,也要考虑一下,孩子不玩手机的时候能玩什么?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课程,有的妈妈是带着孩子来的。等课程结束,一个小女孩拉着妈妈要回家,但是妈妈在和学友们讨论问题,不停地和小女孩说等一下等一下。
小女孩拉了半天没拉动,就从妈妈手里抽走手机,坐在旁边玩了起来。玩了二十多分钟,妈妈的讨论还没结束。小女孩看了妈妈一会儿,放下手机在会场内外转了一圈,小朋友们都走了,只剩下一些上课的妈妈们在讨论、聊天。
小女孩转了一圈,又回到刚才的座位,继续玩手机。
我看得清清楚楚,孩子一开始是在做游戏,后来实在没事干,才拿起妈妈的手机玩。
实际上,低年级的孩子们,玩的第一选择往往不是手机。他们玩手机,只是因为实在找不到其他可玩的了。
想让孩子不玩手机,你得给他找点事干。
孩子玩手机,并不是因为手机好玩得不得了。实际上比起手机,孩子更喜欢和人一起玩。尤其是六岁之前的孩子,比起手机上那些虚拟的、抽象的东西,他们更喜欢现实中的互动。
我们观察就会发现,两个孩子或者更多孩子在一起,他们基本上是不玩手机的,而是有各种各样的游戏。
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又不想和孩子玩的时候,孩子才会玩手机。想想你们一家三口打打闹闹,笑得前俯后仰的时刻,这时候孩子会想玩手机吗?
如果在网上搜索“孩子玩手机怎么办”,基本所有的帖子都会告诉你,要多陪伴孩子。
很多父母做不到这一点。他们陪孩子就是把孩子放在自己身边而已,他们最喜欢的模式就是孩子玩孩子的,自己可以不被打扰地扣手机、看电视、聊天……
所以,想让孩子别沉迷于手机,父母就要替代手机做孩子的玩伴。
孩子玩手机问题上一个关键的词叫做“替代”。
孩子总是要玩,有人一起玩就和人玩,没人了就和玩具玩、和手机玩。
当手机“替代”了人和玩具,父母就会发愁,觉得孩子玩手机玩太多了、上瘾了。有智慧的父母,用别的东西替代了手机,让孩子发展出一技之长:
我认识一个刚上初中的孩子,他曾经说,手机无聊死了,有什么好玩的?那在这个孩子眼里,什么是好玩的呢?
答,摄影、动漫、定格动画。
这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有自己的摄影集,自己做了12秒的定格动画。在他眼里,这些东西比手机好玩得多。
他的妈妈到底做了什么?就是陪伴和支持。
这个孩子一开始只是喜欢漫画,所有的零花钱都用来买漫画书,后来喜欢摄影。
孩子要拍蝙蝠侠照片,妈妈在大夏天的晚上陪儿子爬到天台,用手电给儿子照明打光一个多小时,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
妈妈这么做的结果是,孩子“玩”摄影替代了玩手机,对摄影上瘾替代了手机上瘾。
某种程度上讲,上瘾是建立“舒适域”的过程。
人在某一个领域时间久了,对这个领域会非常熟悉,并获取很多的成就感、价值感。你会留恋这里,不轻易放弃,这就是我所说的舒适域。
孩子玩手机入迷之后,对手机里各种应用门儿清,怎么看视频,怎么打游戏通关,哪个网站游戏多……他对这些非常擅长,非常精通。
拿起手机他就像一个掌控一切的将军,而放下手机他却会成为一个学习不好、没有特长的、被妈妈批评的孩子。
这时候父母再说“玩手机不好”“别玩手机了”,恐怕说破了嘴皮子孩子也是不会听的。
手机玩上瘾,其他的游戏就不那么好玩了。这时候放下手机,孩子就真的是不知道干啥了。
所以,不想让孩子玩手机,就可以用别的东西替代手机,让孩子建立舒适域。
虽然我们经常为孩子手机上瘾发愁,但其实大人在手机上建立了更牢固的舒适域,大人玩手机远比孩子多得多。
要知道,教育并不是人类学习的第一方式,模仿才是。
所以,不想让孩子手机上瘾的话,“父母不玩手机”最重要。至少孩子在身边的时候别玩。
一般来说,6岁以下的孩子玩手机,父母放下手机多陪孩子就可以了。6岁以上的孩子,我们需要培养兴趣,让他们在自己的兴趣里建立舒适域,这样就对手机不那么上心了。
“陪”孩子的要点有两个,一是前文说的,孩子没什么可玩的时候陪孩子玩,二是,孩子自己能玩得开心的时候不打扰。
这和前一条一样重要。你可以加入和孩子一起玩,但是一定要按照孩子的规则,以孩子为主导。6岁以上的孩子,因为有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不太喜欢父母事事在自己身边。
培养兴趣父母需要做的不是给孩子报各种班,而是给孩子机会接触这些东西,然后不打扰,一切让孩子主动。
只要他提出,你就不用担心他会手机上瘾了,因为他会在别的东西上建立舒适域。
如果孩子不玩手机也能开心,我们就不必管手机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