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在心底,或许都藏着一个下意识里不愿意去接近的角落。这个角落,可能装着一个被遗忘的人、可能是一个永世不想踏足的地方、又可能是一段想要被永久封存的记忆……。对于这些,我们总是习惯用尽全身的力气去逃离。
回忆美好,摒弃痛楚,是人的天性。但就有人回忆的全是痛楚,始终对过去耿耿于怀,终其一生,都在绝望与愧疚的深海中苦苦挣扎。《海边的曼彻斯特》,就讲述了这样一个困在往日的痛苦里无法自拔的故事。
影片的主角是一名叫李的颓废压抑的修理工。在得知哥哥乔去世的消息后,李从波士顿回到了故乡——海边的曼彻斯特处理乔的后事。根据乔的遗嘱,李将会成为乔的儿子帕特里克的监护人。作为帕特里克的监护人,李打算将他带回波士顿,而帕特里克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和朋友们。
侄子不理解为什么叔叔不能和他一起留在家乡,李只是一名修理工,哪里找不到工作呢?但对李来说,曼彻斯特却是一片不能久留的伤心之地。
故事的主线是李和帕特里克从陌生逐渐到了解信任的过程;副线则是李曾经的生活和如今变得如此颓废的原因的叙述。
这部看似寻常的电影,受到极大的关注,自有其过人之处。本文将从叙事结构的力量、细节刻画的深刻、自我救赎的探讨三个方面简谈其优越之处。
一:叙事结构的力量
《海边的曼彻斯特》能够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它的叙事结构,功不可没。
要想表现一个人的悲伤,用痛哭流涕、上吊跳水等手段是最拙劣的表现方式。最高明的手段是用长歌当哭、癫狂大笑等方式去表现。一个悲伤到极致的人,往往对于周遭的一切都是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般活着。
这就是该片前半部分,讲述着一个中年男人,如何过着自己索然无味且丧丧的人生。这种叙事结构始终由一个悬念支撑:这个男人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心理有问题吗?
影片一出场,导演就不厌其烦的为我们呈现李的怪异举止:他整日面无表情的工作,精神恍惚;有女雇主对他性暗示,他无动于衷;他待人冷漠,易怒无常,酒吧里只因别人对他多看几眼,便拳脚相向……
呈现细节时,只是简单的记录,不解释,也无旁白。但观者隔着屏幕却有一种穿越的窒息感。究竟发生了什么,把这个男人变成了这样?直到李接了一个电话,才逐渐打破了这种平衡的叙事结构。哥哥的去世,他不得不回到故乡的小镇—曼彻斯特。而给他一路回来的,还有那段刻骨铭心的伤心往事。
在办公室,律师向李宣读哥哥的遗嘱:哥哥的儿子将由他来抚养。
听到这一消息,李一脸愕然。“这不可能。”……眼睛不由自主的望向窗外,由此,记忆的阀门被彻底打开。
原来,李曾经也有一段幸福的生活,有一个让人艳羡的家庭。住在曼彻斯特,一个恩爱的妻子,三个可爱的孩子。可就是因为自己的疏忽,发生意外,导致火灾,三个孩子葬身火海。
站在由命运安排的废墟前,这个男人被现实击的粉碎,以至彻底崩溃。最终,妻子离开,自己也带着万念俱灰的心情,逃离到了波士顿。
由此,就无缝的揭开了李行为表现怪异荒诞的原因。是这场意外,转移了他的快乐和精气神。让他沉默、木讷、怪诞。
哥哥的遗嘱让他再一次刨开自己的烂疮疤,想起了自己的失职,所以,才条件反射般觉得哥哥的选择不可思议。
前半部分用闪回和插叙的方式,回答了李行为怪异的原因。后半部分,则关注于李能否走出去的问题。他又如何在悲切的心情中和自己的侄子相处?
全片不断在“过去”和“现代”之间穿梭,看似杂乱,实则有条不紊。两条叙事线,由众多合理的触发点无缝衔接,使其毫无违和感和断裂感。
二:深刻的细节刻画
其一:帕特里克去医院太平间看父亲遗体的时候,只是瞟一眼便出去了,他并没有表现过多的悲伤。上学、玩乐队、游走在不同女性之间……很怪异。
直到有一天,他打开冰箱,看见冷冻的肌肉掉出来,那一刻,他嚎嚎大哭。当李询问原因时,帕特里克答道:我只是不想让他(父亲的遗体)冰冷的躺在那里。
李曾经对帕特里克说过:“乔的葬礼必须安排在春天,因为冬天的地太硬,要等到来年春天才行。”
李已经经历过人生至暗时刻,固哥哥的尸体躺在冰棺里,他觉得不过是睡着了一样。但对于年轻的帕特里克来说,却是极其残忍的事。他想掩饰自己的悲痛,终究还是没有成功。
其二:李在乔家做饭的时候,险些再次引发火灾,而惊醒他的却是女儿的梦。
“爸爸,你没有看见我们烧起来了吗”,女儿问?
“没有,宝贝,没有东西烧起来”李回答道。
李抚摸着女儿的脸:“亲爱的,很抱歉,我真的没有。
之后,警报声想起,他被惊醒,才发现自己忘了关掉厨房的灶火。
想必看到这个画面,很多人早已泪流满面。有些东西可以轻易释怀,有些注定永远不会。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尤其是因为自己的无心过错导致三个挚爱的逝去。
其三:片尾李和前妻相逢却相离,形同陌路那几分钟对话,毫无疑问,把情感推向了高潮。妻子早已原谅了他,也开启了新的婚姻。即便警官第一时间也认定他什么罪都没有。而他呢,还没有走出来,他原谅不了自己。
曾经相爱无比的一家人,走到如今的结局,男主角没有任何感情的仓皇的离开。这种无处安放的伤痛,让这个负罪终生的人,只好在每一天的黎明中等待死亡。
三:自我救赎的探讨
在回答自我救赎这个话题的时候,这部电影给出了独特的答案——人,有时候,不一定需要救赎。
男主角“面瘫”式的表演,让人体验到若无其事的平静表情下,翻滚的阵阵热浪。演技爆棚,更是角色设定的需要,深切的绝望感把自我救赎击的粉碎。
电影的结尾,李握着拳头,低垂着头,眼眶发红,连说三遍:“I can’t beat it”.“I can’t beat it ”.“I am sorry.”我真的走不出来了。
它不像其它鸡汤电影一样,一定会设置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忘记过去吧,重新开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他无法打败悲伤的往事,无法战胜生活曾给他的痛苦,这难道不是真实的人生吗?观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如果这种人间惨剧发生在自己身上,我能原谅自己吗?我能打开心结吗?我能自我救赎吗?
如果因为自己的过失,导致自己的孩子、爱人或则父母逝去,我该怎么面对接下来的人生。我苟活着,,我还能开怀大笑吗?我又如何做到乐观坚强?想必,真有此遭遇,没有多少人可以轻易走出来。即便活着,会选择给男主角一样绝望又自责。所以,换种思考的角度,就知道,男主角的选择是在活着的情况下,最自我的放逐方式了。
让自己深陷泥潭,让自己浑浑噩噩,让自己无根般飘浮,就是除去死亡外最惬意的生活方式。面对真实的命运,你有资格选择坚强,我也有资格选择懦弱,人类与命运的抗衡,终究是渺小而又无能为力的。能够走出来固然是幸事,但走不出来,就让它静静承受吧。
《海边的曼彻斯特》,并不是一部一开始就容易看进去的电影,毕竟前半部分太枯燥和单调了。镜头所切割到的画面,几乎都沉浸在忧郁之中。整部片子的基调就像曼彻斯特小镇冬天的灰色海水一样,平静中孕育着伤感。但用心看下来,一定会有人泪水扑面。
人生有很多痛苦是根本走不出来的,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用一句“一切都会变好”来安慰自己。既然痛苦忘不了,甩不掉,那就承受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