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已经看过这部片,我更希望没有看过的人,在五一假期不知道如何打发时间时,都来看看。它对于我们反思当下的舆论环境,如何看待热点事件,以及思考个人与体制之间的关系,都有很大的启示。
故事并不复杂,一位保安在音乐节现场发现了装有炸弹的背包,很快被媒体捧为英雄,但是当联邦调查局将他作为嫌疑犯进行调查时,立刻又坠入到地狱般的困境。影片起码有三个层面的表达:
第一层面是文学的叙事层面,表面上看是一个好人受冤屈的故事,并在怀有正义感的律师的帮助下,扭转了局势。影片并不力图去解析犯罪案的侦破过程,而是展现一个人遭到误解时的处境,那种憋在心里无处诉说的痛苦,任何人都无法去体会。所以,不要轻易相信事实,要去追问真相。
第二层面是社会的影射层面,我们能看到弱势者与强势者之间巨大的落差,那是一道无法沟通、无法逾越更无法填补的鸿沟。当权者的态度始终是傲慢的,他们表情平静,慢条斯理,行使着自以为正确的程序,丝毫不会去考虑当事人的压力。而媒体只为利益考虑,生怕事情不够大,闻到味儿就扑上去,甚至以出卖肉体来换取消息。作为没有权力也没有渠道的平凡人,只能忍受碾压,片中的理查德是幸运者,得到了好友的帮助,而不幸者可能就会选择自杀明志,那是更大的悲剧,
第三个层面是哲学的反思层面,故事中的理查德自小怀有当警察、保护社会安全的梦想,但是当他一直朝这个目标走,并时刻以警察的准则来要求自己时,却发现这个体制并不接受他,反而会误解他。现实中,很多人当初也是纯真的,对正义满腔热情,但是随着碰壁的增多,慢慢心灰意冷,也就变得沉默,成为油腻的中年人。
一个社会,相比坏人没有受到惩罚,更严重的是好人受到冤屈。因为那会让很多本来对美好抱有热望的人,变得失望,甚至绝望,也可能成为坏人的群体。这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89岁的作品,比他88岁时的《骡子》更具厚重性和批判性,他看透了权威者的嘴脸,对弱势者深怀悲悯。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这样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还在不停上演,只是旁观者,从不觉得自己也是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