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成绩都很优秀,一到关键考试就失利,是发挥失常还是另有原因?中考和高考,学子们都进入了最后的备战状态。越临近考试,考生和家长的心理就越容易发生变化。如何调节并保持最好的状态走上“战场”,这就至关重要。为此,本网邀请了仙岳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卢大力博士,为大家解析如何调整考前心理。
重视心理变化准确定位自身水平
说起心理疾病,很多人都讳疾忌医,认为这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往往要等到病情十分严重才就医。
据统计,现在门诊至少有1-2名学生因考前压力大来找卢大力博士就诊。卢大力博士说,有些孩子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吃不下,睡不着,甚至因此引发了身体疾病。如果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时,想要在短时间内缓解严重的考前焦虑,只能通过药物和心理辅导搭配治疗,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其实是很不利的。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孩子感受到了外在压力,并把它转化为内在压力,周围人的期许加上自己对考试的期望值过高,双重压力叠加导致生理和心理都不堪重负。
卢大力博士表示,绝大多数来就诊的孩子都是平时考试成绩在中上水平,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本身都对考试有较高的期望值,因此,一些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的孩子很容易在重大考试前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导致考试失利。对于这部分学生,卢大力博士建议,考生应适当地降低对考试的期望值,不要过于患得患失。特别是家长,作为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不要将过高的期望值附加在孩子的身上,要准确定位孩子的学习水平。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只是一时地发挥失常。卢大力博士说,一次考试失利也许是失常,次次“大考”失常,这就要考虑是否是孩子的心理承压能力比较弱,需要进行一定地心理辅导。在情况比较轻微的情况下,如果家长觉得不方便来医院,可以选择求助学校心理辅导室的老师,对孩子们进行简单的舒压帮助。距离“大考”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进行干预治疗还是能够起到作用,不要等到非常严重的时候,再来求助医生,那时候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也会导致中考、高考失利。
如何进行调节家长孩子都需要
卢大力博士说,此前,中科院的一个研究表明,决定高考成绩高低的20个因素中,排名第一位的是考试中的心理状态,排第二的是考前心理状态,而第三位才是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也就是说心态占很大的因素,一个好的心理状态才是“战胜考神”的法宝。
在考试中,如果遇到自己暂时没有办法解答的题目,需要积极的自我暗示,自己不会做,其他人也不会做,不要过于紧张,觉得一开始就碰到难题,这场考试一定考不好。还有一种办法是可以先放弃,选择其他题目优先作答。卢大力博士说,其实并不是所有考题都是按照先易后难或者先难后易顺序排列的,有些考试将难易题目自由排列组合,而这恰恰考验了一部分学生的承压能力,建议同学们遇到不会的题目先搁置,等其他会做的题目解答完毕后再花费时间进行思考。如果有一门考试自我感觉没考好,也需要稳住心态,保持积极的心理应对下一门的考试。
面对压力和焦虑要如何调节呢?卢大力博士建议,考前焦虑,可以先缓一缓,每天做几分钟深呼吸,放缓节奏,能够有效地舒缓压力,也可以适量的运动让肌肉的疲劳转移紧张的情绪。此外,还能够用冥想和自我暗示的方式进行注意力转移,趁着睡前都几分钟,闭上双目,放缓呼吸,心中默念,“我可以的”,为自己加油鼓劲,给予正面的力量,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在考试中,也是可以通过深呼吸两三分钟,帮助自己平静心态,解决焦虑紧张的情绪。
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考前环境,有些家长会刻意地进行调整。比如,改变学习环境、饮食习惯等。卢大力博士说,过于刻意地改变容易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压力,尽可能不要过大地调整孩子的生活节奏,适量进补。卢大力博士表示,家长很清楚自己的孩子属于什么类型的学生,考前辅导应该适度,要保持一个紧绷不紧张的状态。对于自觉学习的孩子,可以适时让他们听听音乐、看看电视、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让孩子在学习之余有一定的放松空间。对于不自觉学习的孩子,还是需要适度地关注,不能过于放松。
考前和考试中的心理状态很重要,考试后的心理状态同样不容忽视。卢大力博士说,有些孩子考后大玩特玩,其实相对还是比较让人放心,有些孩子因为担心考不好,情绪焦虑,容易做出过激行为,家长不要忽视。无论考试成绩如何,希望大家都能够像那句老话那样,“把平常的练习当考试,把考试当练习”,以最好的状态面对考试,以平常心面对考试,取得相对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