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名为《中国式家长》的独立游戏火了,连人民日报都“安利”,这是一款父母与孩子都值得玩的游戏。玩家以游戏的形式养娃,从孩子出生开始,要不断为他做出选择与安排,经过上学、考试、就业、相亲,最终收获不同的结局。这样的游戏,在接地气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
人们对中国式家长的印象是,在个人发展上安排过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学习到特长,再到职业选择、婚姻安排,层层加码,不断推进。在这种模式下,孩子在自我压力和父母满意度两方面被约束着,努力寻求着两者之间微妙的平衡。
虽然是游戏,但不少玩家在网上大声疾呼,这不就是自己经历的再现吗?有人从中体察到了做父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充分理解了家庭教育的不易。
孩子时vs父母后:新时代教育反思
在游戏中,有的玩家选择努力让孩子走进重点中学、名牌大学,也有玩家选择“佛系”养娃,主张摆脱固有标准,让孩子有个开心、充实的童年。这两种理念之间的差异,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代际之间的审视。
一些初为人父母的家长,在自己养育下一代时,倾向于重复上一辈的角色,延续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经验,形成代际之间相似的教育理念。而另一些则重新反思自己接受的教育,努力给孩子不一样的成长过程。
曾经体验过上一代父母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并且深受“原生家庭”理论影响的一些人,在反思自己的童年之后,选择对下一代进行完全不同的培养方式。有人曾经坦言,自己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做自己”,于是她对未来孩子发出宣言是,无论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高考考多少分,从事什么职业,自己都接受,绝不强迫孩子。
这种代际之间的教育反思,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思考的空间,是延续自己接受的教育理念,还是推翻了重来,真的那么重要吗?
教育的十字路口,该何去何从?
与国内的家长相类似,国外的亚裔家长同样也在反思传统的教育模式。《纽约时报》曾发布了一篇名为《告别虎爸虎妈》的文章,亚裔二代莱恩·朴站在新一代父母的角度,反思了上一辈的教育理念。不少在美国的亚裔是“虎妈虎爸”式教育的忠实追随者,尤其是那些最初到美国的亚裔一代,他们在子女的教育上十分严格。
在某种程度上,“虎爸虎妈”式的家庭管教,让亚裔二代跻身社会精英层次的速度惊人,从而被称为“第二代优势”,但这样成长中的孩子往往有个充满压力,甚至颇为痛苦的童年。当最初的孩子长大成人,他们在面临子女的教育问题时,该何去何从呢?是否应该复制自己当初所经历的严格管控。
基于不想让子女再次体验“童年的缺失”,莱恩·朴为两个小女儿设计的童年与自己的童年完全不同。但如果完全采取放任的手段,脱离虎妈式教育,下一代可能会不如自己优秀。所以他认为,父母应该“软硬兼施”,强硬的手法最好与温暖的拥抱相结合,这样孩子们会有最好的表现。
那么,“软硬兼施”就一定意味着完美的家长吗?也未必。
让孩子发展更好,家长该怎么做?
如今,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既能为今后的发展做好准备,也希望让他们有个幸福的童年。基于此,家长们就很纠结,到底应该如何养孩子?是应该严格一点还是宽松一点?让孩子有个更快乐的童年更重要,还是未来过上精英生活更重要?
对此,我们首先要思考,快乐童年与成年后的精英生活一定相矛盾吗?促成孩子更好的发展,父母的角色到底是什么?
在今年的哈佛新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压力往往来源于自我,来自家长和同辈的压力反而比较少,也就是说,这些新生具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观察许多学霸精英,会发现优秀的孩子是不需要父母施压的,他们一般都是自推型,也就是具有内驱力。
今年5月份,华裔学生安德鲁·唐获得了新西兰分量最重的总理卓越学术奖学金。对此,安德鲁的妈妈坦言,安德鲁从小学习都靠自觉,家长没有逼过他。“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特点,不是都需要学习优异才行。孩子们只要找到自己的优势,一样能成才。”另一位华裔获奖学生的妈妈也同样称,学习自觉是最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内驱力和外驱力差别。内驱力是我自己想要做,喜欢做,而外驱力则是外界因素鞭策或鼓励我去做,父母的压力和竞争压力都属于外驱力。当孩子靠外界压力推动时,不仅感受不到成长的乐趣和成就感,而且一旦失去外界压力,就会失去动力。
所以,父母与其纠结该不该严格管束,不如更加侧重于帮助孩子找到内驱力,即使需要对孩子施加压力,最终的目标也是为了让孩子收获自主性和成就感,这样的孩子不仅有更快乐的童年,今后也更具目标感和使命感。
其实,不管是哪种教育方式,最关键的还是在保持与孩子亲密关系的同时,更注重孩子性格、兴趣、优势方面的发掘,帮助他们发现潜力,用自我驱动力形成人生奋斗的原动力。这样或许可以平衡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