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庭教育悠久的历史相比,家长教育还是一个没有被大多数家长接受的新概念。我们提出对家长进行教育,是因为时代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很多家长都感觉到做一个家长非常的难。
在我们这个时代当一个好家长按说应该不难,因为和上一代人相比,我们的物质条件好得多。上一代人生活在经济非常不发达的农耕经济环境中,那个时候一个家庭里面有好几个孩子,物质非常的匮乏。但那时的家长并没有感觉到非常难,反而是现在我们的经济条件改观了,而且每个家庭普遍只有一个孩子,我们这一代家长的文化程度也提高了,为什么现在却觉得当一个好家长这么难呢?
有个读初中二年级的男孩,他的父亲非常的强势,经常批评他,这个孩子平常不敢反抗,但是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进入了青春叛逆期,当他的父亲再批评他的时候,他开始顶撞父亲,他说:“老爸,你说的对,你说的全对,你什么都对好不好?你整个就是一个‘蛋白质’!”这个话一说完,孩子爸感觉到了儿子的出言不逊和来者不善,但是他不明白“蛋白质”是个什么东西,就去请教他的同龄人,很多同龄人也不明白,都说不懂为什么叫“蛋白质”。后来,一个 5 岁的小女孩跟他说:“叔叔,你连‘蛋白质’都不知道吗?‘蛋’就是笨蛋,‘白’就是白痴,‘质’就是神经质。”
大家可以把这当一个笑话听,但笑过之后,是不是需反思一下,我们家长和孩子沟通困难到了什么程度?困难到你不仅不能驾驭教育孩子的主动权,甚至当你批评孩子的时候,孩子骂你,你不知道什么意思,还要四处去考证。
《中国青年报》曾经发表了一个 15 岁的初中女生向她妈妈公开下的“战书”。女孩不满妈妈对她的教育,向妈妈提了 10 条“不准”和“必须”,当孩子终于有一天奋起反击,开始大声地对妈妈说“不”——“你不准随便翻我的书包;你不准拦截我的电话;你不准查我的短信和 QQ 记录;你不准强迫我穿你们买的超级难看的衣服……你必须允许我听孙燕姿、周杰伦的歌,你必须每天保证我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上网,你必须同意我每星期至少有一天可以睡到早晨 9 点钟起床;你必须允许我的朋友到家里来做客……”类似的条件还有很多。
年在互联网上炒得非常热的一个现象叫“父母皆祸害现象”,说的是豆瓣网上的一些 80 后、 90 后的孩子聚集在豆瓣网上三年时间干了同一件事情——控诉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祸害,这个小组的名字就叫“父母皆祸害”!
这让很多家长感到心寒,也让很多教育专家感到震惊。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家长和孩子的对立怎么到这种程度了?
上海有一个叫汪丁丁的孩子,他的妈妈含辛茹苦不仅让他在国内完成学业,而且还把他送到了日本留学,可是当他从日本回来,他妈妈到机场去接他的时候,他竟连捅了妈妈八刀。这件事情也让中国的很多家长感觉到非常的不可思议。母子之间能有什么深仇大恨?
媒体披露的信息也足以让我们感到震惊:汪丁丁刺母的真实原因只是因为他妈妈为他筹集费用的时候慢了一点!
中国的家长为了孩子含辛茹苦,不仅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感激,甚至还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那么这到底是谁的罪,谁的过呢?
我们现在再回头来看一看,中国的家长都是怎样来当家长的?
当孩子刚一出生,我们就手忙脚乱地晋升为家长。每一个家庭都望子成龙,每一个家庭都望女成凤,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一出生,他的第一声啼哭就恨不得是一首好诗,是一首好歌,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是一个天才。所以我们举全家之力去帮助我们的孩子做早期开发,比如当孩子刚刚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就要教他去认字、识数、背唐诗、念英语单词,孩子刚刚可以蹒跚学步的时候,我们就牵着他的小手到外面去报一个班、两个班、三个班。这充分说明中国的家长非常渴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孩子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初、高中到现在的幼儿园了。所以,中国的家长非常伟大,同时也非常可怜。
中国的家长都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但是,为什么在孩子上学的问题上,思维和行动都整齐划一,高度一致呢?有人说,这要归功于一个口号的影响,那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人把这句话奉为至理名言,金科玉律。不折不扣按照这个理念去抓孩子的早期教育。但是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该做的都做了,最后,有人赢就会有人输,有人干脆彻底输在了起跑线上。
看到了以上种种,不禁让人思考,中国的家长是否也需要反思,需要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