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①医保个人账户将允许家庭成员共济;②#常见病普通门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③单位缴费不再计入个人账户;④加强医保基金监督管理
误区一:医改进一步深化,最终的受益者不是自己?
我国的医保分为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个人账户由参保人自己掌握,主要用于支付日常门诊小病。统筹基金由政府统一支配使用,主要用来支付住院费用。这一模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立,一直沿用至今,其运营中逐渐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想进一步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增强医保共济能力是个不错方法。
门诊共济保障的提升,一方面,增强了健康人向患病者的共济;另一方面,健康者若日后自己生病,也可获得来自社会成员之间更多的共济。在这次医保改革的洪流中,政府想让每个老百姓在看病时都能享受到改革红利。
误区二:单位缴费不再计入个人医保账户,那岂不是亏了?
改革以前,医保个人缴费的全部和单位缴费的30%计入个人账户,70%进入统筹基金,其中个人缴纳工资基准的2%。单位一般按照工资基准6%左右的标准来缴纳医保(不同地区标准略有不同),其中进入个人账户的资金对应工资基准的2%左右,和个人缴纳部分基本持平。而改革后,对于在职职工来说,单位缴费部分全部计入统筹基金,不再划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只有个人缴费划入。
如此一来,进入到个人账户的钱可能缩水一半,那这一部分钱用到哪里了呢?
事实上,个人账户的钱少了,但是门诊待遇提高了,同时由于更多的门诊费用被纳入到医保报销中,我们花的大部分还是统筹基金里的钱。从长远看,到底是看重个人账户里“微薄”的存款,还是仰仗“丰厚”的统筹基金,相信不是一边倒的选择题。
所以说,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之间以及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之间并不是矛盾的两面,遵循共济保障制度,可以达到1+1>2的效果。
误区三:个人账户使用范围拓宽,自己能用的钱变少了?
如今,个人账户使用范围拓宽,医保有钱却要自掏腰包的尴尬现象将一去不复返。
个人使用的金额被家人占用,看似变少了,事实是这样吗?全家人的个人账户资金注入到一个池子里集中使用,保障了资金的沉淀,增强了家庭整体防范风险的能力,也减少了浪费成本。
不过,也有人担心改革后会不会产生三姑六婆都来借卡的问题?关于家庭成员的具体划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冯文猛表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农村进入城市落户的居民,其亲属范围是限定于城市的小家庭还是包含流出地的大家庭,需要各地认真研究给出可操作性的意见。
截至目前,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和福建等地均已在推进关于职工基本医保互助共济的相关探索。去年4月,福建省规定,个人可从参保职工个人账户中划出2000元以上的资金设立家庭共济账户,用于本人及其未成年子女、配偶等直系亲属之间健康综合保障。
医保改革后,“门诊统筹能否真正减轻个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