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新的时代。不管是否有新冠疫情的爆发,我们都已经认识到,当今时代,技术、物流、社交等各方面的创新都非常频繁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并影响人类的行为。我们同时也可以预见还有更多的创新即将来临。正如Josef A Schumpeter(1883-1950)在谈到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时说的那样,这个创新时代将伴随经济和社会变革而来。毫无疑问,这也将给教育领域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过去的一年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同寻常。新冠疫情影响着全球所有人,包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互动和社会关系。社交隔离、远程工作或学习已经成为常态;流动限制带来了对全球及本地供应链的重新思考;Zoom等科技公司的崛起在这特殊的一年里一直占据着新闻头条。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2020年12月对新冠疫情的政策回应也反映了这一点,其中提到,为了应对紧迫的医疗、社会和经济挑战,应当使更具变革性、包容性和更强调赋能的创新变成主流。
大学正是赋能创新的重要力量。在Michael J. Roy、Alec Wersun和Cam Donaldson在2020年联合发表的文章《市立大学为谁而建?》对格拉斯哥卡利多尼安大学(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在当地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包括他们如何通过卡利多尼安俱乐部和进阶高等中心项目(Advanced Higher Hub programs)与本地学校建立联系,以及他们如何利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来制定学校的研究议程,继而转化为实际行动来应对所面临的社会挑战。
变革的定义及方式
当我们谈论各种教育倡议带来的教育变革或社会变革时,我们首先要问“变革”一词的涵义究竟是什么——是改变、发展、颠覆或转型?改变是使之与原来的状态不同;转型是在表象甚至特质上的改变,它暗含着在过程中实现进步;发展是由外部或内部的努力带来成长,并成为一种更高级的形式;颠覆是使系统或进程不再以原来的例行程序那样运作,而用另一种更高效能的模式运转。因此变革具体指代的含义在决定方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本专题介绍的国际案例及我自身所在的香港大学,本文将讨论“变革”的多种形态。
由Kelly Hodgins和Chad Lubelsky撰写的《高等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场域催化剂》一文介绍了麦康奈尔基金会(McConnell Foundation)的“重新编码行动”(Re-Code initiative)是如何重新联结加拿大高等教育体系以促进创新的。
在发现社会对社区发展的需求后,他们通过重新定义大学的角色,让大学成为创新及变革的催化剂,即一个“思想的集市和行动的框架”。催化剂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除了是战略学习伙伴和人才培训基地,他们还着眼于建立关系和网络,将有人力、财力或其他资源的领导者联合起来,以应对社会挑战,共同创造未来。
麦康奈尔基金会的这种行业催化剂角色反映出任何想带来真正成效的愿景都应该基于对现有整体格局和组织状况的了解,这种情况下实现“颠覆”也许意味着采用一种新系统、一种更具创造性、更简化、更高效的流程。在此基础上,变革的方向可以是从内部生长出来,也可以是直接将全新视角注入行业去提升系统的效率,从个人行为模式转变,到重新建立组织流程。
大多数人对当前的教育环境或教育文化都已经习以为常,认为这就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或者说教育组织应该运作的模式。但真的是这样吗?
在Daniela Papi-Thornton和Joshua Cubista于2019年发表的文章《社会创新教育中的系统性变革》中,他们讨论了为什么社会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教育应是系统性变革的概念中的重要部分,以及教育者和机构可以从何处着手。当然,老师们在教学生方面有着丰富的知识,很多已有十年、二十年的经验——他们中的部分人会认为自己已经非常了解学生,所以认为同样的模式可以继续重复下去。
然而在社会、科技、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在发生剧变的当下,他们是否真正了解学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不同事物,以及在不同处境下的真实需求和感受?当我们的愿景是重塑我们的社会生态、经济和文化体系时,流于表面的理解是不够的。耶鲁管理学院亦提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设计我们如何共同生活和工作,以及,如何共同学习。
创新应以价值创造为核心
眼下所有行业都处于一个创新主导的阶段。在商业领域,重心被放在应用先进的ABCD技术(A代表AI,B代表区块链,C代表云计算,D代表大数据)来创造价值。在香港大学商学院成立2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了“启发、赋能和引领”的标语。它传达出的讯息除了在不同场景或不同阶段可以灵活运用外,亦能引导我们实现创造和管理价值的方向。
通过培养创新性管理技能,除了在商业环境创造经济价值之外,我们还可以在不同场景创造更具广泛影响力的价值,包括但不限于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而这些正是社会创新和教育创新中的关键要素。认识到价值创造的核心作用,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眼下的市场是由创新驱动的,为什么创新成为了学习——尤其是体验式学习,以及重新思考课程的动力。
从对STEM教育的强调——或包括了“艺术”板块的STEAM教育,到现实生活中的技术应用,这些硬知识已经为不同部门的行政、工作流程或用户体验(UI/UX)迭代提供了完美的工具。即使是正在大力推广和试验的先进技术(ABCD),要真正实现人类行为模式的改变、效率的提升或实实在在的成效,也只能通过基于同理心(设计思维方法论的核心)的合理创新及管理。
以热门话题——太空科技为例,无论是埃隆•马斯克的太空X计划(Space X project),或中国的天宫太空站,还是民间的立方体卫星发射和太空旅行,都有巨大的潜在机会值得探索,尤其是大量与地球相关的原始数据,从气候情况到城市规模的大数据。
尽管如此,这一切的关键仍在于如何将技术与人们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这些需求来自于人类行为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这也恰恰说明社区成员在其中承担至关重要的角色:正如文章《究竟是谁的知识》中介绍的西蒙·弗雷泽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实践项目那样。这其中更多的益处正等着我们通过设计思维的方式去发掘,设计思维不是被误解的僵化流程,而是以同理心为核心,在不同场景中的灵活应用。
澳大利亚的中央昆士兰大学(CQ University)推出了一个ichange项目,文章《创变者一代》对这在线的社会创新基础课程作出介绍。我们可能会问,这是不是一种数字化转型,即把一系列线下活动整合到了线上平台?或者说,什么是数字化转型?虽然数字化转型这个词一直是许多组织想要实现的,但其真正的价值只有在转型实际发生时才能显现出来。
就像在互联网时代,拥有一个网站只是表面上的一小步,转型这时还没有发生。同样,仅仅拥有一个平台或一个应用程序,提供基本信息、简单的电商或订阅服务,也远远谈不上是一种转型。这背后的关键在于数据管理,基于ABCD技术加上物联网(IOT)和机器人学习等技术,简化已确定的流程,使目标受众得以高效增长,或通过更快更详细的分析使影响力最大化,并为不同的项目制定相关的计划与实施策略。这些项目如何应用于大学及其社会创新倡议,是很值得研究的议题。
学习模式的转变
以讲座方式在传统课堂中进行教学的模式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虽然有一些升级版的录音课或视频课,但到了今年大家才真正“被迫”在教室外进行教学。并不是说这种方式就一定比以前更有效,在许多案例中,教学的有效性甚至还有所下降。但是,从评估的角度来看,这里潜伏着巨大的机会,并且可以预见将有进一步的发展。让我们来看看课程框架上有关学习行为的一些关键问题:
问题1:学生们能否有效运用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将在学校的训练和学到的知识转移过渡到工作或社会环境中?
问题2:学生们能否通过学习或训练来增强创造力?
问题3:学生是否能建立起内驱力和对外沟通的信心?
问题4:课程是否能真正建立国际视野?
问题5:学生是否能感受到课程为他们提供了培训和各种机遇,以帮助他们在未来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力?
大学现在开始将越来越多的课程从以讲座为主转变为项目为主的形式,以回应上述需要。为了进一步丰富这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体验式学习,这些课程引入了包括商业或社会企业的各个行业从业者及机构作为合作伙伴,通过他们的分享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并为学生的项目进展作出指导:从项目启动,设计开发,针对原型的反馈和评估,到为学生的最终展示进行打分。
由于技术的发展速度和对其市场应用的强调,许多行业领头或社会组织都通过自行投入实验性项目不断进行创新实践。若能让学生参与这些行业创新先锋的工作,“干中学”,再加上实战经验丰富的孵化器或加速器机构的支持,学生从大学到产业界的转移将更加顺利。
另外一篇关于重新思考加速器和孵化器项目的文章《社会创新教育中的系统性变革》,其中提到只有从单纯关注组织或企业的业务拓展,转为加入通过政府及与其合作实现影响力的扩大,才能更好地了解事情的全貌。
与此同时,部分课程将重点放在设计思维运用,期望通过集体参与实现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这也会使学生重新思考的工厂式固有工作模式的比较。不仅如此,这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方法也重新定义了什么是成功的学习成果——例如是否能将学习的内容迁移到真实世界场景中,是否能从失败中学习,或者是否能在正反两面的反馈下不断成长,让他们在毕业后的能继续应对不同挑战,而不是简单地训练考试技巧。
高等教育新趋势:
企业家精神与跨学科学习
就高等教育课程的新趋势而言,除了STEAM、PBL(基于项目的体验式学习)、设计思维,以及引入职场人士作为学习和研究伙伴这些以创造性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方法之外,另外两个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趋势就是企业家精神和跨学科学习。
创新管理的兴起和产业创新对相关技能的需求日益增加,意味着学生需要的不仅是在基础知识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与原理,或相关案例研究 (这部分内容相对直观,学生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来学习),还有思维模式、软技能、商业模式应用、市场知识、风险管理和行业准备等方面的培训需求,这些都是企业开发和管理训练的必要部分。
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高管创新与企业培训或MBA项目中的范畴,而互动实践则是其成功交付学习成果的关键。这种泛学科联系,包括但不限于金融和经济、社会科学、教育和创新,在学习和研究都息息相关,涵盖面更广更深,亦更有效。通过这样的跨学科教育,未来的领导在遇到复杂的各种问题时将能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这也是Meeta Kothare和Mary Margaret Frank在他们撰写的文章《学术界如何在推进可持续金融领域贡献更多》中提到的。他们认为学者应该将金融用于实现社会和环境目标上。
跨学科学习(cross-disciplinary learning)反映了创新是如何在市场中发展的,尤其是在研究和致力于解决如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或环境、社会和企业管治(ESG)等复杂问题时。除了对某一特定议题的深入研究或对于建立某一领域的专业性知识非常重要外,同样重要的是判断如何将其应用于市场并成功落地的能力,而这通常需要来自不同相关学科团队的知识和经验。
为了回应这一需求,香港大学开设了文理学士课程,每个专业(应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设计+、全球健康与发展、社会数据科学)都包括两个以上学院的课程,如商学院、建筑学、法学、工程学等。这保证了学生们所学习和实践的内容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而增加了设计思维和无边界领导力模块,也进一步确立了该课程的前瞻性,培养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环境的个人或团队。这个课程希望能承担催化剂或行业引领的角色,带来具有影响力和灵活性的教育内容 —— 这也是现在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期望。
变革路径
随着高等教育的剧烈变化,中央昆士兰大学在前面的文章中与读者分享了实现所有重大根本性改革的详细历程:
早期路线图;
明确目标的沟通并承诺投入;
标准化学习成果;
支持员工发展;
辨别并庆祝重要的初期进展;
长期资源投入。有了类似的完整计划才可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合适地参与,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进一步发掘更多可能性。
对于任何转型,客观上可分析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总体来说,自上而下,即通过政策或愿景去驱动方案的改进,而自下而上,则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和实验去为用户带来更贴合的解决方案,或用户介面和体验(UI/UX)。
杨百翰大学爱达荷分校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就是很好的例子,文章《高等教育里的设计思维》阐述了这两所大学如何对自身的核心职能进行了重新设计,并通过了解和回应目标市场的需求,去创造新兴市场并增强服务市场的能力。
对于希望以催化剂的角色带来社会变革的个人、团队或组织而言,在主观规划方面,他们可一方面将知识向外传递和传承,另一方面,也需要利用深入研究去为更好地理解一个特定的课题打下基础,成为转型或发展愿景的理论基础和成长土壤。
当个人或组织希望长期扩大规模和效果时,除了积累自己的资源外,向外形成涟漪以吸引更多的贡献者也很重要。贡献者包括让相关学科领域的大学生甚至高中生,通过知识转移来学习,并加入“催化剂社群”,作为一个有分量的整体,为系统带来势能和有意义的影响力。
西蒙·弗雷泽大学通过以社区为中心的实践研究方法,成功地在这两个方向上实现了进展,文章《究竟是谁的知识》也提到了这一点。
那么,如何创新才能带来真正的系统变革呢?如果以实现系统变革为目标,那么创新就必须可以应用于当前环境及市场,有充分的推进动力、积极的社区参与、完备的资源库和大量的跨界贡献者。光靠个人行动无法直接带来任何的变革。
Minerva大学目前正在重新构想高等教育,并试图通过合作来实现扩大未来影响力的规模,涵盖培养软技能的引导性课程及多元的体验项目。文章《从头开始创造一所大学》对此进行了介绍。
我们可以看到Minerva大学正在通过充当发起人并与不同领域的协作者建立联系来构建他们的整体课程。现在的学习媒介发展还包括开放式在线学习的趋势:比如大师课、Ted Talk,他们不仅邀请了学术界的演讲人,同时还囊括了具备广泛知识经验,且有行业影响力的领袖。这意味着参与创新行动已经变得更加可及且面向连结。
当然,任何个人都可以“发起”一项行动并去启发其他同行者。但最终还是需要依托网络中各方在不同领域的力量,大家带着自己不同的资源和网络实现相互支持与互补。对于一个长期项目来说尤其如此,在停滞阶段或瓶颈突破期,团队很容易陷入疲惫。因此就需要包括社区在内的参与各方形成“社群”。在一个由创新驱动的世界里,正是这些社群将形成动力,以实现成效或在试点成功后的规模化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的未来前景是极为光明的,它被目前的社会和技术创新所驱动,继而又进一步带动更多更重要的创新发展。
我们应坚持四个“开放”——保持以同理心为核心的“开放”心态,建设驱动研究及教学的“开放”课程及研究规划,获得“开放”的社会网络及资源支持,以及致力于创造“开放”给社群的潜在机会,让我们在后疫情时代能应对所有不同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