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3个“重要时间”作出明确要求。其中包括: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有条件的应保障必要午休时间;小学生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
从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必要睡眠时间、学校作息时间、晚上就寝时间作出具体规定,同时指导家长和学生,制订学生作息时间表,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规律作息、按时就寝,这对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要想让保障孩子睡眠时间的相关规定能落到实处,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用通知贯彻执行通知这一肤浅的层面上,关键还是要自上而下做好“减法”。
教育部之所以印发《通知》,是因为在工作中发现,不少中小学生存在睡眠时间严重不足的现象。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期睡眠时间不足会对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形成无法逆转的严重后果。但是如今在很多地方,不少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都不达标,特别是中高考毕业班的孩子,很多人每天睡眠时间只有五六个小时甚至更少,这种现象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在传统文化中,起五更睡半夜成了一个读书人该有的样子。在其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判断孩子是否刻苦用功取决于其睡眠时间长短的错误社会认知。然而,从更深的层次去看,导致孩子睡眠时间不足的真正原因并非源于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是来自过重的课业负担。所以,如果不从上至下认真做好减轻孩子过重课业负担这道“减法”题,保障孩子的睡眠时间或许只能是纸上谈兵。
面对孩子课业负担过重的现实,教育部门近年来曾多次发文,要求各地切实为广大中小学生减负。然而,除了每次发文之后引发社会舆论短暂的热议之外,并没能产生多少实质性的影响,孩子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依然存在。根本原因就在于,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坚信,牺牲睡眠时间负重前行是孩子能够在未来化解升学和就业压力最有效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为孩子减负自然难有成效。
要想通过减负保障孩子足够的睡眠时间,一方面要调整中小学生的升学考核评价机制,不能只以分数论英雄;另一方面要改变只有让学生通过海量刷题才能巩固所学知识的刻板模式,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此外,还要摈弃“为了学习少睡觉就等于好孩子”的偏见和“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错误价值导向,全力做好关乎孩子健康的“减法”题,把本该属于孩子的睡眠时间还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