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13》这部电影,我一度不敢看,我以为我看完会很丧,虽然事实上我没有。
有几幕让我掉眼泪,比如李玩哭着找爱因斯坦的时候,比如李玩对家人抗议说新来的狗不是爱因斯坦的时候……但整部电影看下来,我并不觉得丧。
整部故事具备极强的代入感,它平常得就像我们每个人身边,或者自己身上会发生的事。
爱因斯坦被爷爷搞丢之后,李玩一度崩溃,她的崩溃在一开始是因为失去爱因斯坦这个事实,之后又加上了无法接受大人们的不认错和不诚实这一层事实。
大人们在试图说服和教育李玩的过程中,使用了一个常见的但是荒谬的逻辑:因为我是爱你的,所以我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你好,如果你抗议,那么要么是你还不懂事,要么就是你没有良心。
虽然大人们心里未必是真的这么想的,虽然他们或许只是想要在语言上用这套逻辑去平息矛盾(顺便掩盖自己的错误),但是孩子是较真的。
但是,孩子是较真的。这构成了整部电影的悲剧来源。
因为李玩是较真的,所以爱因斯坦丢了就是丢了;
因为李玩是较真的,所以爷爷错了就是错了;
因为李玩是较真的,所以新来的狗就是不是爱因斯坦。
所以整个画面呈现出来的悲剧感就是:我在跟你讨论正确和错误,你在跟我讨论爱和良心。
其实不论是孤立无援的李玩,还是用心良苦的大人们,都不是没有对话的可能性。只是他们双方都不懂对方的语言。李玩是十几岁的处在青春期的李玩,她距离掌握大人的生存逻辑,价值观念,语言体系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大人是被生活打磨了很久的人,他们已然忘记了青春时候的自己,忘记那时的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
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两件往事:
一件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有次在超市买水,旁边的游乐区有个大约三四岁的小孩跟妈妈说,妈妈我过去玩一下,你帮我拿一下我的水,你别喝哦。妈妈说好你去玩吧,我不喝你的水。可是后来妈妈喝了小孩的水,而且被小孩发现了。而在小孩指责妈妈不该喝他的水的时候,妈妈的反应居然是:“我喝你一口水怎么了,不行我一会儿再给你买一瓶就是了。”小孩陷入了极大的委屈和愤怒,说了些骂人的话,妈妈便开始教训他不该骂人,不该不体谅妈妈云云。
另一件是听朋友说的。朋友有天在早餐店吃饭,同桌的一位男士跟儿子一起吃早餐,儿子在喝面前的蛋酒,男士问:“把你的蛋酒给爸爸喝一口好不好?”儿子说:“不好。”男士说:“你怎么这么自私啊!”
对话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双方在词汇量,表达能力,知识储备上的均衡性的。很明显,小孩和大人之间,并不具备这样的平等。这也是为什么,在亲子活动中,家长被更多的赋予了“用科学的方式沟通”,“用小孩能听懂的语言沟通”的期望。
因为在与小孩的沟通中,不论是语言上的上风,还是道德上的上风,大人都是很容易获得的。但是小孩的委屈也是实实在在的,他在这样的沟通经历里所体会到的迷茫(甚至收到错误的引导)也是实实在在的。
如果狗丢了的时候,李玩的爷爷能有勇气诚恳地道歉,那么李玩可以选择原谅或者生气。如果原谅,选择了平和的处理方式,那么问题就解决了。如果她生气,闹情绪,也是她的权利。那么这种情况下,哪怕她采用了不正确的方式去闹情绪,家长也是可以就事论事地批评教育她的,于此同时,这也是引导以及陪伴她学会面对人生中不如意之事的很好的机会。
如果大人没有买一条新狗来骗她说是爱因斯坦。
如果第一个故事里的妈妈遵守承诺没有喝孩子的水,或者喝了能承认,跟孩子道歉并且解释原因:“对不起,但是妈妈实在太渴了,就喝了一口。你愿意原谅妈妈吗?”
如果那个男士能在孩子拒绝自己之后,大方地笑笑说好,同时告诉自己孩子,你自己的东西,你有拒绝跟别人分享的权利,当然,如果愿意跟别人分享的话,也会很快乐的。
如果……
电影快结束的时候,有两幕讲述了大人们对弟弟的教育:
一幕是弟弟坐在椅子上转圈,摔倒了,哭着说:“打椅子,打姐姐……”
一幕是弟弟用棍子打破了奶奶的头,奶奶流血了,弟弟吓得大哭。大人们抱着弟弟哄他不哭,奶奶也说不疼。李李玩对父亲说,应该让弟弟给奶奶道歉。父亲说小孩子懂什么哄一下就好了。
我看的时候觉得后背发凉。一是因为这样的场景实在太常见了,二是因为这样的后果十分糟糕。
不恰当的溺爱,和不洽淡的责怪,交织成常见但是荒诞的教育模式。
小孩子懂什么,哄一下就好了。这句话是很危险的。
它意味着大人并不准备将正确的是非观在当下及时地分享给孩子;
它意味着大人们下意识地认为大人和小孩之间平等对话的可能性是不成立的;
它意味着大人们觉得小孩子并不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哪怕有,也是不健全的。
但是是非观也好,对话的可能性也好,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好,都是需要大人预设孩子有,并一步一步按照尊重独立个体那样的方式与其沟通和相处才能使之具备或掌握的。
电影的最后一幕,是李玩目光深沉地看着弟弟在溜冰场上学溜冰。他摔倒在地上,哭着不愿意站起来,伸长胳膊寻求教练的帮助,教练坚持让他自己站起来。弟弟一直哭,一直求助,最后自己站了起来……
电影的屏幕暗了下去。
”以后这样的事儿还多着呢。”
李玩这句话,应该是指,人生里让人不快但又不得不接受的事情。听着挺无奈的。
而希望在哪里呢?
希望在,男生试图亲吻李玩的时候,李玩拒绝了,男生说,我以为你需要安慰,李玩说,是,但不是这样,之后她也拒绝了男生的告白;
希望在,李玩跟父亲说,应该让弟弟跟奶奶道歉;
希望在,李玩虽然失去了爱因斯坦,虽然输掉了英文比赛,但是没有耽误自己的学业,也没有浪费自己物理方面的天分,她还是拿了物理的奖,获得了优秀高中的保送名额;
希望在,李玩知道新爱因斯坦死后,看到父亲难过和内疚的样子,对父亲说了谢谢(那一刻我眼泪突然落了下来);
希望在,李玩与父亲一起在驾驶室里流着眼泪,那一瞬间,他们达成了某种和解。
我觉得李玩理解父亲的程度超过了父亲能理解李玩的程度,虽然李玩对父亲的理解也是有限的。
我也觉得,李玩会长成更好更温柔的大人。
这是我看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