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房工作8年,不记得对多少产妇说过“恭喜你,当妈妈了!”但这句话却并不适用于所有产妇。
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400万围产儿死亡,其中300万属于妊娠晚期死产。
一些因胎儿异常引产或保胎失败的产妇,她们孩子的降临不是新生,而是母子缘分的戛然而止。
婴儿出生后的啼哭声也不再是人人期待的事情,对于她们来说也许是一辈子的伤痛。
这些不能正常出生的孩子,我们称他们为“再见天使”,而这些“再见天使”的妈妈承受的痛苦远比我们想象得
要多,且容易被忽略。
(图片来源:电视剧《机智的医生生活》,截图自韩剧TV官方网站)
我还记得2016年的一个夜班,凌晨4点,有一位怀孕5个多月的的双胎孕妇急诊入院,经检查:宫口开全,已失
去保胎机会,急入产房。
她不停地说:“给孩子准备好的小衣服都在这儿,粉色蓝色都有;孩子这么小需要在保温箱住多长时间?我们需不
需要准备奶粉和尿布?”
我吃惊于孕妇对孕期知识的贫乏,婉转地告诉她:“孕周太小,成活几率不高。”
她听后瞪大双眼,不再说话。
进产房15分钟后双胎娩出,她抚着自己的小腹问了一句:“我的孩子就这样没了吗?”
她的双眼立即噙满泪水,在旁的医生不断安慰她。
我和我的同事像对待足月新生儿一样给他们擦干、断脐、称体重、穿好小衣服,动作郑重且缓慢,像是在举行什
么仪式。
当我将剩下的小被子放回待产包时,产妇哽咽着说:“这些都不要了,这是第二次试管,以后应该也没机会
了。”
曾经还有一位因胎死宫内而须引产的准妈妈对我说:“我很疼,但我不想用无痛,我亏欠这个孩子,我就该吃这
份苦。”
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我都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虽然我们常说“有时去治愈,总是去安慰”,可面对这些也曾满怀欣喜地准备迎接孩子到来的母亲,我不知该怎
么去安慰。
(图片来源:电视剧《机智的医生生活》,截图自韩剧TV官方网站)
近年来超声诊断技术不断发展,许多胎儿的结构异常在孕早期就能得到较为准确的诊断,再加上环境等多种因素
影响,因胎儿先天缺陷或死胎而引产的妇女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围产期死胎或死婴是对孕产妇及其配偶一次强力的精神创伤性事件,会给孕产妇及其家庭带来强烈而持久的悲伤
和破坏性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焦虑、复杂性哀伤、社会恐惧、消极认知等。
研究发现,胎儿异常引产事件是产后抑郁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并且会对再次妊娠产生不良影响,是再次妊娠围
产期出现焦虑、抑郁的重要预测因子。
与未失去孩子的母亲相比,失去孩子的母亲患抑郁症的机率增加了4倍,患PTSD的机率增加了7倍。不良的
妊娠史所引起的心理焦虑可一直持续到下次成功妊娠。
(图片来源:电视剧《机智的医生生活》,截图自韩剧TV官方网站)
然而,“再见天使”的妈妈的遭遇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
这些产妇由于对胎儿的负罪感、对家庭的负疚感,在面对引产事件时多呈回避与伪装的心理,不愿得到亲友更多
的关注。
而家属因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支持技能,仅以“你还年轻”“想开点”的简单安慰代替深层次沟通,或直接回
避相关话题,这种盲目、退缩、简单的态度会使孕妇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5倍。
在临床工作中,针对引产产妇的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还没有明确,医护人员对此类产妇的关注相较于正常孕足月
的孕妇也要少很多,出院后的追踪、回访更是少之又少。
笔者在与国外同仁的交流中发现,他们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此和大家分享。
一、产前
1.“再见天使”的妈妈住院时,安排曾受过专业悲伤支持训练的护理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护理服务。
2.护士对这些孕妇及其家属进行初步的心理评估和情绪安慰,同时详细解说引产、分娩的流程及其他可能性,告
知产妇因孕周的关系胎儿产后的形象与婴儿不同。
3.给“再见天使”的妈妈安排单间病房及产房,房间位置靠近角落,少喧闹,产后不更换房间。
4.病房门口设有专门的警示标识。
二、产房
1.鼓励“再见天使”的妈妈使用无痛分娩,使其最大程度地减轻产痛。
2.安排助产士进行一对一的助产服务。
3.产房的信息系统设置专门的颜色标记(白色),以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
4.给死亡的胎儿准备专门的护理箱,根据胎儿父母的意愿,箱子里可以放各种纪念品,如:手链、蜡烛、脚镯
等。
5.鼓励父母与胎儿有直接亲近的接触。如果家属同意的话,助产人员会给胎儿拍照,并会给“再见天使”准备衣
物。
三、产后
1.医院里的社会工作人员会与产妇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是否需要为其提供生活上的帮助或介绍能够提供
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机构。
同时给这些产妇提供一些安抚小组的联系方式。安抚小组是由一些有着相似引产或流产经历的人自发组成的热心
组织,组织成员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诉说如何面对和走出这段难熬的时期。
2.做好一周或两周的跟踪复查。
这些措施大多与曾巍等在《胎儿畸形选择引产孕妇心理准备的质性研究》中的结论相一致。
在我们的实际临床工作中,虽然很难做到一对一的护理服务,但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稍微努力就能完成的帮助和
护理。
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对“再见天使”的妈妈多一点认识、多一丝理解、多一份关怀。
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些虽有缺陷但曾被父母期待的小生命得到充分的尊重,让这段不美好的引产经历从母亲心
里的一根刺、一道影变成一束光,温暖着“再见天使”的妈妈继续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