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养育孩子过程中,常有忍不住对孩子发火的时候。
在“传递爱 共成长”微家书活动中,许多家长在书信中表达了对孩子的歉意:明明不想对孩子发火,可是一面
对这“小冤家”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火冒三丈,瞬间就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骂孩子。也有同学表达了自己
的委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微家书选登
在你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也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因为你学习不认真、不听话爸爸妈妈一时没能控制好自己
的情绪,冲你发脾气甚至打骂你,其实打过你后,爸爸妈妈都很心疼,在此,爸爸妈妈向你道歉,也希望你能体
谅爸爸的一片苦心。
——兰同学家长
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妈妈你就变了呢?对我好像没有了耐心,再也没有得到妈妈你的肯定。你变得催促、暴
躁、易怒。一到写作业时间,那就是我的噩梦,我的世界变得灰暗无比,没有一丝色彩。……
——李同学
妈妈,你小时候,所有的题都会做吗?不会做的时候,被吼一吼,脑子就会开光吗?我知道你每天还要工作,很累
很累。你日夜不辞辛劳的为我们一家操劳着,你受的苦、累、委屈、他人的不解,你多么希望得到至亲至爱的认
可,可我又何尝不是?
——叶同学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
那到底什么时候不应该批评孩子,什么时候应该及时教育孩子呢?一定要把握好这几个时机。
这几个时间不应该批评孩子:
一是早上出门时。
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让孩子从早
上开始就受气。
二是一起吃饭时。
很多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
题,就开始教育孩子。
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影响他的身
心健康。
三是父母情绪不稳定时。
父母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
调整自己的心态,平复心情之后再和孩子说话。
四是发生直接冲突时。
孩子说好晚上8点回来,结果10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
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古人对批评教育孩子的时机就很讲究,他们认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过错的时候,不应该责备。清人陈继儒
认为“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他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第一,“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
第二,“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
第三,“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第四,“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
第五,“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
第六,“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
第七,“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教育孩子的十大最佳时机
父母如果能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地方采用合适的方法教育批评孩子,孩子易接受,批评的效果自然好。接下来向
大家介绍教育孩子的十大最佳时机。
一、遇有困难或失败的时候。
孩子在校运会上因故没能拿到名次,在最沮丧的时候如果所听到的不是父母的鼓励,而是“也不看看自己是不是
块料”、“没得本事瞎逞能”的讥讽,他必定对父母没有好感,以后对体育也很可能再无兴趣。
相反,在孩子考试失利时,父母不是训斥,而是首先肯定其已经尽到了努力,然后再引导他分析失败的原因,并
帮助他及时补救,使他走出困境,孩子定会因感激而自觉地加倍努力。
二、有较大过失的时候。
孩子在犯了大错或闯了大祸的时候,大多会产生畏惧感、负罪感和内疚感。此时,他们比平时更能听得进不同的
意见,也容易虚心地接受批评。父母若能抓好这一时机,在充分理解、同情和体谅的基础上,帮其总结经验教
训,循循诱导,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反,父母若抓住孩子“闯祸”的辫子不放,横加责骂,没完没了,却会适得其反,使其破罐子破摔,无心思
改。
三、当取得成绩、做了好事的时候。
每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共性。因而,当朝夕相处的同伴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时,他们表
面上可能装得满不在乎,其实心里却在暗下决心一定要追上和超过对方。
当他们真的取得了成绩或做了好事受到夸奖时,更会以此为动力,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因此,父母应善于抓住
时机,对其进行指导,向孩子提出适当的目标要求,促其将一时的热情转化成持久的行动。
四、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
当孩子对某一事情如绘画、弹琴、踢球等产生浓厚兴趣时,往往产生积极追求的欲望,他们会自觉地去寻求知
识、去刻苦努力。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选择,而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逼其去做不愿做的事,
学不愿学的东西。
聪明的父母大多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帮他们入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教其平衡发
展,夯实知识基础,厚积薄发,少走弯路。
五、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
大量事实证明,孩子养成恶习往往与第一次发生不良行为时未能及时得到指正密不可分。很多孩子做了错事,往
往主观上并未意识到。家长若能在孩子的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紧紧抓住这“第一次”不放,及时地对
其进行明辩是非、详陈利弊的教育,必能帮助孩子打下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
六、新时期开始的时候。
哪怕是一个被认定的“坏”孩子,在其失足或犯错之后也都存在着悔过自新的本能。如果家长在孩子们立志发
奋、决心从头做起的时候抓好时机,对其进行教育和鼓励,必能有效地促其变好。
这种时机便是各种新时期刚刚开始的时候。如:考取新的学校、新的学期开始、期中考试结束之后、刚刚换了班
主任、刚刚当选为班干等等。这种时候,孩子会有一种新鲜感、希望感,容易产生强烈的“从头开始”“好好
学”以求得到教师、家长或别人承认和肯定的内在动力。
七、孩子受到委屈或挫折的时候。
当孩子没有做错事而被人误解,或好心办了坏事而被人责怪时,他们往往认为别人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因而由
于委屈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此时家长若能以冷静、宽容和理解、同情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前因后果,帮助他挽回局面,使其得到客观公正的
对待,孩子必然会产生感激之情。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总结教训甚至训诫的话孩子都能听得进去,也乐于接受。
八、学校教师来家访的时候。
教师家访是孩子最不安的时候,他们唯恐父母在教师面前将其说得一无是处。有些父母正是有教师来家访便告
状,一味指责,想借教师的威严来教训孩子,结果引起孩子反感,进而以后对父母的话不管好坏一概不听。
如果家长在教师来访时,先将孩子在家的优良表现向老师汇报,则容易博得孩子的好感。在此基础上再以希望的
口气委婉地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孩子一般乐于接受,并在日后的行动中积极改正。
九、有重大集体活动的时候。
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希望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因为乱了大局、坏了大事而在同伴面前出尽洋相;相反,几乎所有的孩
子都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受人褒赞、受人夸奖。
家长可以巧妙地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抓住搞大型活动(如校运会、艺术周、参观、春游等)的大好时机,适时地
对孩子进行遵纪守法、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等教育。
十、出外做客或家中来客人的时候。
孩子都喜欢听好话、受表扬,而不希望在客人面前现眼。因而当父母带其外出做客或家中来客人时,孩子的言行
会不自觉地“规矩”起来,平时的许多劣性也会自动隐匿起来。家长如能抓住这个时机,在客人面前适度表扬孩
子的优点,他将会引以为豪而继续发扬。
温馨提示:家长如果能处处留心观察,准确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适时地对子女进行引导和教育,也完全有可能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