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导向、战略导向和运营导向之一就是,保护不是文化遗产工作的唯一目标,保护的重要目的和目标是为了更好的加以利用,让文化遗产通过创意性的转化,更好的走进人的生活,成为现代人学习和工作的重要知识来源和精神来源。
中国有八大古都长安、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北京、南京、杭州,有四大古都洛阳、开封、郑
州、安阳在河南,可谓,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合肥雏鹰行动河南文物主题游径就是探源中华民族的脉络,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生存、发展、奋斗的艰难历程。
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我们雏鹰行动主题游径线路第一天从河南博物院开始学习,晚上授课。第二天参观龙门石窟和洛阳博物馆,晚上授课。第三天参观少林寺,晚上授课。第四天上午参观开封大相国寺和铁塔,下午体会汴京清明上河园,晚上观看大型演出东京梦华。第五天上午参观
开封繁塔和禹王台,下午返回合肥。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开封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洛阳是中国三大古都之一。百万年人类史在河南就留下了印记,一万年文化史在河南留下了深厚的印记,五千年文明史在河南留下了坚实的印记。故河南的文物游径学可以探明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通过郑州博物院了解夏商的建立,考察龙门石窟的建筑感受古代科学与艺术的魅力,通过清明上河园体会宋朝的繁华,也就是通过大的事件,重要的遗址,知道中华民族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成就。下面就通过我们对文物主题游径学习过程,分享我们挖掘凝练游径主题——探源中华民族的脉络。
第一站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第一展馆“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我们看到了人类最早的化石。1929年12月2日,中国学者裴文中在周口店遗址发现了当时世界上年代最早的人类化石,距今大约50万年。随着中国考古工作的逐渐深入,在中国云南发现了元谋人牙齿化石、陕西蓝天人头骨化石、湖北郧县梅铺人牙齿化石等,这些古人类化石的年代大多数在距今100万年左右。其特点是头骨具有独特的东亚直立人特征。同时,在这些人类的行为中,猿人已经知道用树枝和树叶做成最简单的衣服来遮挡自己身体的敏感部位,从而与动物产生了区别。这时有巢氏发明了在树上筑巢为屋。学生们的参观获得了知识。
知识一:百万年人类史诞生主要条件是猿人的骨骼发生变化,产生直立行走;猿人用树叶制作衣服遮挡身体的敏感部位,人类知道羞耻。
我们进入河南博物院第二展馆,距今一万年前,人类文化史便在悄然聚集,人类的观念的诞生,时尚、宗教、习俗、方言、娱乐也在悄然诞生。考古已经发现了一万年前的种子,农业文明起源已经开始。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的贾湖村发现了距今七千多年的贾湖骨笛经音乐专家鉴定,贾湖骨笛能够发出精准的七声音阶,并演奏美妙的音乐。
学生们在认真听讲解员讲解贾湖骨笛
距今约7000年的河南三门峡市庙底沟出土的花瓣纹彩陶体的花瓣纹图案与“华夏”有渊源,反应华夏民族在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时尚。
出土的花瓣纹彩陶
1987年在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距今6500年的墓葬中部的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反应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通过对文物的学习研究,我们知道一万年的中华文化史的诞生。
知识二:文化史就是人类的观念、时尚、宗教、习俗、方言、娱乐的诞生。
参观的逐渐深入,我们看到中华文明的出现和中国文明的进程。在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杜岭方鼎”,器口近似方形,宽折沿,上有一对拱形立耳,腹壁略下收,平底下有四个柱状空足立耳为四槽状,上腹部以兽面纹饰之,柱足上部亦饰兽面纹,是商代象征王权的大型国家重器。
距今约7000-5000年新郑市裴李岗发掘的石磨盘、石磨棒是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的代表又是农耕的实用器,对粮食进行去壳碎粒。说明中国在一万年前就有播种农业。二里头的夏朝遗址所建造的都城以及中国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石卯城已经有相当的规模,这都证明中国在五千年前进入文明社会。
知识三:中国进入社会文明的中国标准是:农业进入播种生产;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氏族权力强化,有了管理组织;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郭的建设。
合肥雏鹰行动的队员们参观完河南博物院后的合影
晚饭后,老师对当天的参观进行了复盘和总结。
第二站 龙门石窟
7月19日一大早,合肥雏鹰行动的学生们第一批进入龙门石窟,在解说员的引导下,我们参观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由北魏皇帝拓跋弘从大同迁都洛阳时在龙门建造的皇家石窟。在以后的唐朝直到清朝都在持续建造。
我们主要观看研学龙门石窟造像的高超艺术性。
一、造像精美
龙门石窟的造像精美,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它的造像主要分为两类:佛教造像和道教造像。佛教造像主要包括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观音菩萨等,道教造像主要包括太上老君、王母娘娘等。这些造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在造像技法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造像的比例与人的真实比例相符。
二、艺术风格独特
龙门石窟的艺术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中国古代艺术特色。石窟壁画和石雕以简洁明快的线条、纤细柔美的造型、丰富多彩的色彩、严谨精细的构图等特点,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美学追求和审美理念。透视感强,唐朝艺术家对透视了解的十分清楚,并且重复应用。如近大远小应用的很好,卢舍那大佛在造像时将脸造的相对大一点,下身如腿造的相对短一点,这样在大佛下再看佛像比例也就协调了。
三、艺术表现形式多样
龙门石窟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既有壁画,又有浮雕和石雕。壁画是以绘画技法直接在石窟墙壁上绘制的图案和形象,浮雕是在石窟墙壁上雕刻出来的具有立体感的图案和形象,石雕是在石窟中雕刻出来的立体雕塑。
四、文化内涵深厚
龙门石窟的文化内涵深厚,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佛教文化。石窟中的佛教造像、壁画和题记,记录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佛教信仰的崇尚和追求。完成了北魏胡人造像到唐朝汉化造像的汉化转变。
总之,龙门石窟的艺术特点是造像精美、艺术风格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文化内涵深厚。它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
合肥雏鹰行动的队员参观卢舍那大佛
知识四:唐朝艺术家已经懂得透视学,在大型雕塑卢舍那大佛采用了透视原理进行雕像,使人们观察雕像感到比例合理。
第三站 洛阳博物馆
洛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我国第一个王朝夏代起,先后有夏、商、周、东汉,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684年九月,临朝称制的武则天将东都洛阳更名为“神都”而名传天下。洛阳是中国古代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学生们参观了“洛书”的诞生。“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泉,河为黄河,洛即洛水,洛书就出自洛阳,学生们了解了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
洛阳博物馆展出的洛书一、洛书二图
中国在殷商时代金属铸造达到很高的科技水平,精美的铜器、铁器是如何制造成的呢?学生们参观了商周时期铸造容器的工具“模范”。首先用泥土做成所需要的器具,而后将范放入混合的沙土中,将沙土鎚紧,而后取出范,形成模,膜内的空腔是范的造型。而后将熔化的金属液体浇入腔体内,冷却后砸开模,就露出了精美的器具。之后中国人又创造了石蜡铸造法,是我们现代铸造的圆形,如飞机螺旋桨的铸造就是采用石蜡法进行铸造的。我们也知道了“模范”一词的出处。
洛阳是古运河文化诞生地。605年(隋大业元年)3月,刚刚登基的隋炀帝用工500余万,费时6年,建成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贯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五大体系,西接大兴,南通余杭,北达涿郡,蜿蜒长达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让学生们感叹!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堪称“千古”的伟大工程,一个是中国北方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另一个是以洛阳为中心,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长城是一撇,大运河是一捺,共同在中国大地上写下了一个巨大的“人”字,成为华夏文明不朽的丰碑。在小学课本上学习这个丰碑,参观研学了大运河,懂得了这个丰碑来之不易。
知识五:“洛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泉,是伏羲八卦、阴阳学、九宫格诞生的重要源泉。
晚饭后,老师对当天的参观进行了复盘和总结。
第四站 少林寺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来到少林寺学生们首先观看了少林武僧表演。童子功、十三棍、兽拳等表演,绝世武功引起学生们阵阵掌声,真实地感受到“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在少林寺观看少林武术表演
参观少林寺,我们对寺庙的古代建筑布局和营造制式进行了研学。中国寺庙建筑的布局采用是中轴式布局,在中轴上最简单的是山门、对称的钟楼和鼓楼、一般大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中轴线上的房屋一般是庑殿顶、歇山顶和攒尖顶。皇家寺庙的山门多为庑殿顶,大门开在正脊下,门外有哼哈二将守门,门内有四大天王,管着风调雨顺。钟鼓楼有成语朝钟暮鼓,管理和尚作休时间。大雄宝殿也是寺庙最重要的礼佛场所了。藏经楼自然是保藏经书之地,现在也是出家人学习之处。中国古代建筑讲究等级制。房屋制式从高到低是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和硬山顶。房屋间数最高九间且为奇数,九间房只能是皇家建造,七间为皇亲国戚建造,七间为府衙建筑,百姓只能建筑三间。屋顶有吻兽多少依据你的官品而定。官家房屋的正脊才有鸱吻。台基的层数、楼梯的阶数都是因等级而定。等等...
晚饭后,老师对当天的参观进行了复盘和总结。
第五站 开封铁塔和大相国寺
来到开封,我们特别邀请了开封网红达人、一位开封本土的三轮车夫56的许世杰师傅为我们学生做导游,他自学英语20多年来,接待外国人八百多人。他了解开封,喜爱开封,给人讲解开封。他说没觉得辛苦,做文化的传播者,用汗水创造人生价值。许世杰的精神鼓舞着雏鹰行动的队员。我们听他讲,铁塔始建于公元1049年(北宋皇祐元年),是1961年中国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称。铁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层,因此地曾为开宝寺,又称“开宝寺塔”,又因遍体通彻褐色琉璃砖,混似铁铸,从元代起民间称其为“铁塔”,在900多年中,历经了37次地震,18次大风,15次水患,而巍然屹立。铁塔见证了北宋汴京的繁华,也看到了“靖康之难”的耻辱,给我们述说着北宋的历史,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兴衰。
大相国寺大相国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唐代唐睿宗赐名大相国寺,经历宋、明、清、民国几代的建造和修葺,现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在八角殿内,有一尊佛像,高约七米,全身贴金。从它身体的四面伸出八排各种姿态的手,每只手心里都有一只眼睛。共约有一千只手(实有1048只),一千只眼(实有1048只),人们都爱叫它“千手千眼佛”。八角殿的建筑有其深厚的寓意。中国有一句成语:四面八方。环形八角殿寓意八方,八角殿中间建造的是一座八角亭,亭内是四面造型的千手千眼佛,意为千手千眼佛保佑四面八方的民众度过各种难关、消除各种病痛,当您运气旺时,能使您更加辉煌,当运气低落时,能够消除各种障碍,化解各种灾难,使您顺利度过关口,达到一生幸福、平安吉祥。
第六站 体验清明上河园
在清明上河园内观看“东京梦华”,美丽的舞美,宏大的场面,述说的故事,优美的表演展现了北宋作为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经济体量最大,市场最繁华,开放最广阔的城市让我们骄傲和感叹!.
第七站 开封繁塔和禹王台
繁塔位于古城开封东南古繁台,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原名兴慈塔,因其建于北宋皇家寺院天清寺内,又名天清寺塔;又因其兴建于繁台之上,俗称繁塔。是开封地区兴建的第一座佛塔,也是开封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为四角形佛塔向八角形佛塔过渡的典型。
繁塔的内外壁镶嵌佛像瓷砖,塔表的每块砖都是一市尺见方,为凹圆形佛龛,龛中有佛像凸起,一砖一佛,跌坐其中,佛像姿态、衣着、表情各具特色,共108种,7000余尊。可谓建筑精品。
合肥雏鹰行动五天的文物主题游径学,队员们探源中华民族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中华民族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们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感到骄傲!为中华民族拥有灿烂文化而感到自豪!为我们能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而高兴。骄傲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激励我们合肥雏鹰行动的队员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