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营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的切入点,组织全省政法机关开展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2024年年初,安徽省委政法委发布《关于全省政法机关协同化机制化常态化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协同化机制化常态化”为抓手,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成为了安徽政法系统自上而下的共识,“重商、安商、护商、亲商、暖商”理念体现在政法机关执法办案的各方面。
“重商”积极响应企业司法期盼
今年以来,安徽多市出台了以法治护航营商环境、保障企业发展的制度文件,充分展示了政法机关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既有刚性又有柔性,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安徽省畅通政企“直通车”,创新企业家约见政法单位负责人工作机制,建立法院院长与企业家定期座谈制度,落实企业家约见检察长制度,召开“警企恳谈会”,升级“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开展“法律服务进万企”活动;积极响应“民声呼应”,依托省委“民声呼应”平台,深化涉法涉诉信访事项攻坚化解专项行动,着力攻坚化解了一批涉企权益保护的信访积案;满足跨区域“司法需求”,建立长三角区域涉企执法司法协作机制,与沪苏浙高院共签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司法协作框架协议,打造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样板。
“安商” 让企业和企业家专心创业
安徽省坚持平等保护,依法打击侵害企业和企业家利益的违法犯罪,净化市场环境,让企业和企业家专心创业。
安徽省严厉打击侵企突出犯罪,重点惩治垄断经营、欺行霸市、强揽工程、制假售假、敲诈勒索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行为,对涉企警情集中接处、涉企案件“有案必受”;严厉打击企业内部职务犯罪;严厉打击知识产权领域犯罪,建立易受知识产权犯罪侵害企业名录,加大对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成果等的司法保护力度。
“亲商” 不断提供优质司法供给
持续深化“放管服”,推广“五免之城”经验,持续推行证明免交、证照免带、办事免跑、政策免申、轻微免罚。开展“无证明城市”建设试点,全面推进“减证便民”行动。推动涉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实现“涉企审批一网通办、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政策兑现直达直享”。
在营造高效的法治环境方面,前移防范化解关口,建立“警官联系包保”辖区企业项目机制,依托“为企服务警务室”排查化解涉企矛盾纠纷。与省工商联建立“商会调解+司法确认”机制,极大降低了企业维权成本。
“暖商” 用心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安徽省高标准组建专项法律服务团队,为企业依法经营、依法治企、依法维权提供法治保障,聚焦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题,分析企业法律需求和风险点,帮助查找制度漏洞和薄弱环节。
安徽省开展涉企案件执法司法规范化专项检查;对企业经营性资产“活封活扣”;另外,全面清理涉企“挂案”,摸清底数、逐一“解剖麻雀”,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坚决撤销处理。
在助力企业信用修复上,安徽省相关单位为主动履行义务或纠正失信行为的企业出具自动履行证明。另外,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扩大市场主体受惠面。
“护商” 健全长效常治工作机制
为推动协同化机制化常态化护航,安徽省建立了涉企问题调研机制。聚焦企业反映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等问题,逐项推进整改并转化为制度成果,构建执法司法“全链条”保护体系。
针对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等,安徽省政法机关出台多项文件,为常态化政法护航工作提供长效常治的制度保障。
另外,安徽省不断完善营商环境体验机制,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体验官制度,在六安、铜陵、芜湖、宣城、池州、黄山等市先行试点,招募体验官,“沉浸式”体验营商环境冷暖,收集各界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及时发现问题线索,持续改进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化举措。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