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马未都评价自己的一段话: “我这人,脸皮薄,什么都不敢上去说。脸皮薄在当今社会是个致命缺陷,你有话到嘴边说不出口,你不说,人家永远不知道。” “人一定要把自个儿脸皮变得厚一点,这就是所谓的钝感力。” 在他看来,修炼出“厚脸皮”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很多人没能取得成功,往往并不是欠缺能力或机遇,而是败在了“脸皮薄”上。 生活中,薄脸皮的确常常在不经意之间成为成功路上的阻碍。 那些抹不下面子、放不下架子、张不开嘴的人,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擦肩而过,空留遗憾和悔恨。 为什么你总是过不好这一生?只因脸皮太薄。所谓“脸皮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讷于开口,不懂拒绝,也羞于求助。 不少人只是因为一时的不好意思、碍于面子,硬生生地走到了“损己利人”的境地。 朋友小红就遭遇过这样的烦心事。有一天她正在逛街,不知不觉间,走进了一家美容店。 耐不住营业员的热情招揽,她便同意试试对方口中最新款的纹眉。 一开始的价格尚在她的心理预期内,谁知操作了一会儿,对方又开始推销起来。 先是夸她气质不凡,又是大力吹捧自家产品的独特,脸皮薄的小红压根插不上嘴,就连拒绝的话都说不出口。 最后,囊中羞涩的她硬是为所谓的“新产品”付了八千元,心疼了大半个月。生活中,有人因为脸皮薄损失金钱,有人甚至因此险些丢了性命。 看过一则社会新闻,主人公可谓把“脸皮薄”的后果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位小伙子独自在湖边散步拍照时不慎落水,不会游泳的他顺着水流漂到湖心岛,在缺水缺食物的情况下被困了整整两天。 不幸中的万幸是,他最终被赶来的民警成功救出。 事发的湖心岛距离对岸并不远,小伙子本可以及时求援。 当被问及“为什么没有试着向路人求助”时,小伙子不好意思地说,人太多,自己“不好意思”张口,后来实在坚持不住才下定决心。 新闻一出,不少网友纷纷表示换作自己怕是也开不了口,拉下脸大叫着求助,在不少人眼里怕是比丢了性命还让人难受。 其实,被“脸皮薄”困扰的人并不在少数。 有人对喜欢的人开不了口,错过了好姻缘; 有人拒绝不了本可以避免的麻烦,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还有人不敢开口争取自己的合理权益,硬生生被占了便宜。 “薄脸皮”就像很多人头顶的利剑,它总是在那些关键时刻突然下坠,横亘在人们和解决问题之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脸皮太薄的后果,是让人时常陷入“不好意思做——后悔没做——咽下苦果”的循环里,最后难免被自怨自艾的情绪拽进心理“死胡同”。听一个在美国工作多年的朋友聊起美国人、印度人和华人的不同。 他说,身边的美国人个个都有“厚脸皮”,每当在工作中讨论问题,对方哪怕技术一般,一知半解,也能张口就说,动辄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见解独一无二”“我认为我完全可以胜任这项任务”。 印度人的脸皮同样毫不逊色,初出茅庐就敢说自己对公司管理有独到想法,总能抓住每一个机会推销自己,哪怕心里没底,但看起来早已对一切了如指掌。 相比之下,他和身边的华人同事的脸皮就太薄了些。 他说,国内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大多很内敛,凡事奉行“不出头、不揽功、不张扬”,明明脑子里早就准备得滚瓜烂熟,话到嘴边却总习惯客套谦虚一番。 结果,他们的“不好意思”和“客套”反而让别人当了真,厚脸皮的美国人和印度人却混得如鱼得水,频频晋升。 大多数人的“薄脸皮”,本质其实是不够自信,太在意“脸皮”。因为不够自信,才生怕自己表现得不够好,无法满足旁人的期待。网上有人讨论过一个问题:那些脸皮薄的人内心到底在想什么? 网友的回答真实得扎心:“我害怕别人和我打招呼,会很紧张,因为我没有幽默感,别人开玩笑,我不会接,所以我很沉默……怕一不小心,暴露我的乏味无趣和愚蠢。” 他们生怕自己说出口的话会露怯、会被人嘲讽,于是宁可损害自己的利益,也要图个面上过得去。 记得刚工作时,一位很久没联系的老同学突然找到我,寒暄没几句,就说要借五百块应急。 那时的我初出校园,历练得少,脸皮也薄,明明不愿意和人有钱财上的牵扯,却又怕传出去被人说我“小气”“斤斤计较”,只好把钱转了过去。 谁知这么一笔小钱,却让对方拖了整整一年。 从那以后我下定决心,再也不为别人可能产生的看法而委屈自己,露怯只是一时的,脸皮该“厚”时必须“厚”。 其实,薄脸皮的人,缺的正是这份不在乎旁人看法的勇气和信心。 一旦迈过了内心那道坎,脸皮太薄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这句话用来阐释“厚脸皮”的作用再合适不过。 修炼出一张厚脸皮,才能在机会来临时用于为自己争取,在挫折难堪面前善于自嘲,在外界流言蜚语之中泰然自若。 央视著名主持人撒贝宁,就是个名副其实的“厚脸皮”。 当年,他刚到北大时,听说学校广播台正在招募台长,他立刻毛遂自荐,举手应征。 负责招募的老师当时给出的要求是“当过播音员,普通话标准”,事实上,撒贝宁并不符合,甚至他当时连普通话还带着湖北口音。 但他并没有在意这个细节,厚着脸皮成为了现场唯一一个举手的人,从而顺利得到了成为广播台长的机会。 多年后在《非常静距离》上,他回忆起这段故事时还显得格外得意。主持人李静吃惊地问他:“你胆子也太大了,不紧张吗?”他笑着说:“我脸皮厚啊。” 正是因为“脸皮厚”,撒贝宁后来才能在错过《今日说法》主持人面试之后勇于争取第二次机会,在《挑战主持人》比赛中以非主持专业出身拿下大奖。关于修炼一张“厚脸皮”,李玫瑾教授曾分享了一个“脱敏”的方法。 她说,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进程,这个过程当中,你为了防止他后来出现什么事儿,你必须前边做到什么事。 有个概念叫脱敏。脱敏就是对某一类不好的东西,慢慢去适应,而不是一下就接触。 很多人之所以脸皮薄,就是缺乏脱敏的环境。 这种情况下,不妨主动为自己创造一些机会,试着做一次公开发言,试着主动和陌生人交谈,试着在生活中说“不”,试着不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 要知道,脸皮厚并非天生,脸皮薄也并非无法改变。 脸皮从薄到厚,本质上就是心智逐渐成熟、情商逐渐提高的过程。 当我们走出“脸皮薄”的局限,就会发现,从前以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不可能”拒绝的人,并没有那么可怕。有人说,人心不能黑,但脸皮可以厚。 如今这个社会,“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成为过去式,一张薄脸皮收获的,往往只有一次次错过和遗憾。 作家冯唐曾说,自己的人生信条是: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做个成熟坦然的“厚脸皮”吧!勇敢地表达自己,正视自己,推销自己。 哪怕遭受生活千百次打击,厚脸皮会让我们在越挫越勇之中找到人生答案。(作者:居潇潇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