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生理学家和医学实验证明,宝宝从出生开始就能够看,并且还能记住所看到的东西。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发现: 一位妈妈感冒了,为了保护自己的宝宝而带上了口罩,当妈妈抱起只有8天的小宝宝喂奶的时候,宝宝会频繁的看妈妈的脸,最后结果宝宝吃奶减少,入睡变得不那么容易,睡着后宝宝表现也不安稳。 上述情况说明,新生宝宝就能认出妈妈的脸,并且能记住妈妈的脸,一旦发生改变,宝宝会表现出心神不定的样子。
大量的生理学家和医学实验证明,宝宝从出生开始就能够看,并且还能记住所看到的东西。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发现: 一位妈妈感冒了,为了保护自己的宝宝而带上了口罩,当妈妈抱起只有8天的小宝宝喂奶的时候,宝宝会频繁的看妈妈的脸,最后结果宝宝吃奶减少,入睡变得不那么容易,睡着后宝宝表现也不安稳。 上述情况说明,新生宝宝就能认出妈妈的脸,并且能记住妈妈的脸,一旦发生改变,宝宝会表现出心神不定的样子。
2021-06-07
“茵栀黄”自己的药品说明书上就没说治疗新生儿黄疸,而是急慢性肝炎。能够查到的药理作用里面也没有一项与新生儿黄疸的病理生理相关,新生儿黄疸发病机制的三个关口:生成较多,代谢较慢,排出较少,与茵栀黄当中各个成分宣称的药理作用都没有多少关系。茵栀黄的成分全部是对人体肠胃有损的物质,之所以治黄疸吃茵栀黄,是因为黄疸大部分只能通过大便排出,为了尽快去黄疸,开茵栀黄只是为了让宝宝拉肚子,其实是间接褪黄疸,但付出的代价值得这么做吗? 在国际的新生儿科学领域里,没有用茵栀黄降黄疸的科学证据;而茵栀黄也没有确切可以降低胆红素达到褪黄疸的作用的说明。相反,茵栀黄的副作用非常明显: 1、影响新生儿的消化道功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 2、因为腹泻,易促使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导致宝宝婴儿阶段常常腹泻,影响宝宝生长发育; 3、易诱发蚕豆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宝宝发病。 现在虽然公告修订了说明书,但是市面上大量已经流通的茵栀黄已经来不及修订了,又有多少医者和父母能关注到这些呢?
2021-06-07
夏天到了,天气一天比一天热,有的家长说干脆给宝宝剃个光头,清爽、凉快,不容易长痱子。但事实上,给宝宝剃光头的做法并不可取。 一旦剃成光头,就等于失去了遮阳挡物的天然安全屏障,意外伤害、蚊虫叮咬,各种细菌在头皮上的感染机会大大增加。如果细菌侵入孩子头发根部,还会破坏头发毛囊,严重时会影响头发的正常生长。如果宝宝是光头,则皮肤吸收的热量反而会增加,皮肤排出的汗水也会迅速流失掉,因而起不到通过汗液蒸发散热的作用,而且光头的宝宝头部很容易被强光晒成日光性皮炎。 头发就像天然遮阳伞,可以阻挡夏天强烈的阳光,使皮肤免受刺激,保护着宝宝的头部健康。所以说,在夏季,头发对于孩子头皮健康尤为重要,可以剪短,但不要剃光。
2021-06-06
家长可以学习一些小技能,来帮助宝宝进行睡眠训练,给宝宝一个好的睡眠,其实是在拯救自己啊! (1)白天多玩耍。白天的时候多和宝宝说话、玩耍、唱歌等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这样可以提高宝宝夜晚的睡眠质量。 (2)入睡前一段时间保持平静。入睡前可以给宝宝一次舒服按摩或温水澡来帮助宝宝缓解紧张的肌肉和忙碌的大脑。让入睡前的一段时间宝宝状态平静下来,那么夜晚往往容易睡觉。如果洗过澡的宝宝反而兴奋,可以适量的把洗澡时间提前。 (3)有规律的“小睡”习惯。挑出白天最累的时段,连续一个星期在这些时候躺下和宝宝小睡一会儿,让他们习惯这种规律。白天在固定时间小睡的宝宝在夜间更有可能睡得踏实、长久。 (4)有规律的睡眠时间。宝宝越大,越需要有规律的睡眠时间和习惯。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养成到点就睡的习惯,宝宝自然就会乖乖去睡觉了。 (5)比较固定的睡前仪式。熟悉的“睡前仪式”可以使宝宝快快地入睡。 (6)由爸爸来哄着宝宝入睡。爸爸也可以通过男性特有的方式来哄宝宝睡觉。 (7)和宝宝偎依在一起。把宝宝抱在怀里摇一摇,用背巾背在身上,或和宝宝偎依在一起,直到确定宝宝已经完全进入深层睡眠。 (8)不和宝宝同床睡。很多家长认为新生宝宝太小,不舍得让宝宝在自己的小床上单独入睡,而放在大床上和宝宝一起睡,以为这样会方便照顾宝宝。可是这样不仅会让家长很累,成人的大床对宝宝来说也不如婴儿床安全,同时会增加婴儿猝死综合征发生的风险。 ▶ 如果宝宝还处于浅层睡眠时你就想悄然离开,以上方法都可能失败。注意宝宝的面部表情和手脚的状态,确认宝宝已经进入深度睡眠,之后你就可以把他放在小床上了。
2021-06-06
宝宝的蹒跚学步就是迈向独立的关键第一步。有一天,宝宝靠着沙发站着,或者他正扶着沙发边挪动,接下来,他会犹犹豫豫地朝着你伸开的双臂摇摇晃晃地走了过来。从此小宝宝一发不可收拾,开始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走的时机 宝宝要先学会坐、翻身和爬,到10个月左右时才能扶着东西站立起来,所有这些动作,都是忙于发展整个身体的协调性和肌肉力量。多数宝宝在12个月左右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到14或15个月时,他就已经走得很好了。 走的训练 1、到10个月左右时,宝宝大概开始能自己扶着家具站起来了,所以,一定要确保宝宝能接触到的东西都是牢靠稳固的。 2、经过两三个星期掌握了这种站姿后,可以鼓励宝宝从一件家具移向另一件家具靠着。还可以让宝宝松开手,不扶着东西独自站上一会儿了。 3、双手扶着宝宝,让宝宝蹲下来,把一件掉落在地上的玩具捡起来,这需要宝宝学习弯曲膝盖,家长要保护着他,让他有信心,很安全地捡起玩具。 4、到12个月大时,宝宝很喜欢走了,但此时大多数宝宝还不能独自走,家里提供围栏、爬爬垫等,孩子扶着围栏,自己慢慢摸索就可以独走了。 5、到宝宝14个月大时,家长可以蹲在宝宝面前,伸出双手,鼓励他向你走过来。宝宝可能也喜欢在走路时扶着小推车或可以扶着走的玩具。 6、到15个月大时,3/4的宝宝都已经能自己走路了,只不过还是摇摇晃晃的。 提示 美国儿科学会极力反对使用学步车,因为有学步车宝宝就能非常容易地四处走动,这可能会影响大腿部肌肉的正常发育。而且借助学步车,宝宝还能够到平时够不着的东西,非常不安全。 如果家长固定坐在一处不动,宝宝会以你为起点或终点,走来走去,但当你走动时,你会发现宝宝可能坐在地上了,因为当你不动时,他会更有安全感。
2021-06-06
脖子褶皱处红红的是0~2岁宝宝常见皮肤问题,一般称为“淹脖子”,也叫间擦疹,是指皮肤褶皱处,由于汗液浸渍、摩擦而出现红斑、糜烂。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出现渗液,严重的还可能发展为浅表溃疡。 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肥胖宝宝的颈脖、腹股沟等处,如果娃娃太胖,手臂、腿脚都如藕节般层层皱褶,就连腕、肘、腘窝等处也可能出现。 脖子褶皱处红红的擦洗、多晾着,是否管用? 管用!当然管用!宝宝每次洗澡的时候,都要注意清洗脖子。皮肤褶皱的地方,直接用手轻轻搓洗一下就可以了,不要用毛巾给宝宝擦洗。清洗完后,用毛巾蘸干宝宝脖子上的水(记得是蘸,不是擦,也不是抹)。如果脖子没有擦干,宝宝就会一直淹着,病情就会加重啦! 除了擦洗、多晾着,还有什么应对方法? 1 炉甘石洗剂 除此以外,炉甘石洗剂作为一种粉剂与溶液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滑石粉、氧化锌和水,外用于间擦疹红斑期也有良好的清凉、收敛效果。 2.多趴趴 多让宝宝趴一趴既可以锻炼宝宝的颈部肌肉,还可以在宝宝趴着抬头时方便颈部皮肤透气。 皮肤皱褶处红红的预防护理措施! 1、待皮肤恢复正常后,父母也要特别注意褶皱皮肤的护理,保持局部皮肤的透气和干燥。 2、给宝宝换纯棉透气的围嘴。不要买涤纶的围嘴,不透气的材质会加重宝宝脖子闷热而引起淹脖子。 3、在宝宝睡觉时,父母可以在他的颈部垫些柔软的汗巾,能够起到分离颈部褶皱皮肤的目的,也有助于预防皮疹的出现。 4、父母还要注意,在宝宝吃奶后、活动出汗后及时将宝宝颈部、腋窝等褶皱皮肤表面的汗液轻轻洗净蘸干。同时还要注意不要给宝宝穿盖过多,保持宝宝“手脚偏凉,颈背温热”即可。 5、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温度太高,宝宝容易出汗,会使情况加重,而湿度太高,房间太潮,一样对宝宝的皮肤恢复会产生不利影响。
2021-06-06
现在焦虑的妈妈们太多了!在咨询门诊屡见不鲜。有的是因为孩子出生时早产、缺氧、高胆等有高危因素;有的是没有什么高危因素,但是因为孩子偶尔出现的一个什么体征,比如拇指内扣、头后仰、尖足、吐舌头等,就上网去查。网上的资讯比较杂乱,有些根本就没什么依据,对个别现象就给出很严重的结论,比如脑瘫、智力低下等。妈妈们一看,对号入座了,就担心的不得了,焦虑的茶饭不思。每天盯着孩子看,趴在网上查,越看越觉得孩子有问题,越查越焦虑。还有一些妈妈们不太了解孩子的发育规律,而且太着急,总觉得孩子发育跟不上,比如2个月就说怎么孩子抱起来头还有点晃;4个月就问为啥叫名字还没反应;6个月就说怎么还不会爬…… 其实很多孩子可能并没有太大问题,反而是妈妈们过于焦虑了。换句话说,即使孩子有问题,过度的焦虑也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让全家都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也不利于给孩子康复。 母亲的焦虑不但对孩子没有帮助,而且有很大的危害! 经常在门诊给家长们说这个例子: 有人做过关于母猴焦虑的试验,通过引起母猴紧张的方法能培养出高度紧张-反应的小猴子。如使母猴的食物来源不能预期得到,这会产生严重扰乱母猴和她组里其他成年猴的社会关系,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这些母猴的孩子(相当于人类婴儿1-2岁龄), 虽然,他们的食物是肯定能够得到,不像他们的母亲经常为得不到食物而担忧。但是,他们会产生高水平的紧张激素(如同他们的母亲) ,并成长为高度恐惧,社会能力低下的成年动物。这是受他们的母亲的社会环境影响,因为他们的母亲由于食物不能预期得到而被扰乱引起的。 另外的研究证明,由于父母焦虑,心情抑郁,忽视和婴儿的情感互动,时间长了,这些儿童也会发展出抑郁行为,消极,退缩。测试时,婴儿的心率加快,皮质醇水平升高,并且大脑活动减少。父母抑郁的婴儿在6到18个月大时形成长期发育迟缓的风险最大。还有研究证明,如果母亲患抑郁症,她的孩子三岁时,脑电图会不正常。 因此,对于妈妈们来说,克服焦虑情绪有多么重要! 孩子的成长是个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给予好的引导,会让孩子发育的更好。即使对那些出生后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孩子,通过现代的医疗、康复手段,大部分也都能恢复的很好。而父母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情绪,无疑是孩子成长、康复的催化剂。 花开四季,有的在春天娇艳,有的在夏天怒放,如你的花儿到了秋天还没盛开,那她可能是腊梅,等到冬天方才陪着皑皑白雪绽放。希望妈妈们能放松心情,以积极的心态去培育每一珠幼苗,静等每一朵花儿开放。
2021-06-06
如果一直有分泌物,还总是溢泪,要考虑是否为鼻泪管阻塞。 宝宝刚出生的几个月内,鼻泪管的下端还没有完全发育好,而被一层先天性残膜封闭,或是被上皮细胞残屑阻塞引起泪道阻塞,使泪液不能导流入鼻腔而致溢泪。还有很少一部分是由于鼻泪管骨性管腔狭窄或鼻部畸形引起的。因泪液和泪囊内分泌物无法排出,细菌得以在泪道中贮积和繁殖,形成泪囊炎,出现眼睛的分泌物。 对于宝宝的眼睛问题,家长可以这样做“ 1.带宝宝看眼科医生,明确病因及治疗方法。 2.大多数婴儿在6个月内泪道仍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所以首先应采取保守治疗法。早期行泪囊区加压按摩,对鼻泪管阻塞具有积极的作用。按摩前,妈妈洗净双手,剪指甲。宝宝仰卧位,由另一人固定头部和四肢,妈妈由鼻根部泪囊区顺鼻翼向下推挤。注意用力均匀,既要有一定力度,又不要力量太大损伤皮肤。促进泪液往鼻泪管方向流动,每天做2~3次,病情较重者可增加至4~6次,每次1分钟,治疗一段时间后,薄膜就会自行破裂,泪道也就通畅了。如果已经出现黄绿色分泌物,按摩结束后,还需要遵医嘱滴用抗生素眼药水。 3.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仍未缓解,建议可以去医院加压冲洗泪道,将薄膜冲开。如果以上两种方法治疗均无效,则可采用泪道探通术,用探针将薄膜刺破,使泪道通畅。
2021-06-05
生后1个月:突然给予声音刺激会出现惊跳反射、眨眼反射、觉醒反射、吸吮反射。哭泣或手脚舞动时,宝宝听到声音会停止当前的行为。在近耳处摇动声响玩具时,宝宝偶尔会慢慢地转脸。 生后2个月:睡眠中受到较大的声音刺激,可出现惊跳、睁眼、手足抖动。面对宝宝说话,他可以发出“啊 噢”等元音。 生后3个月:睡眠中听到声音,可出现眼睑闭紧、手指紧握等动作。电视机的声音可使宝宝转头或转动眼球。听到吵架声会出现不安,听到哄逗声、音乐声会有喜悦的表情。 生后4个月:呼唤名字会转动头部寻找,对妈妈的声音很敏感,对自己熟悉的声音例如玩具声、电视声、开门、关门声表示关注。 生后5个月:能转头寻找耳边的闹钟声,能区别父母的声音、熟人的声音。对突然出现的人的声音刺激产生恐惧。 生后6个月:对他说话或唱歌,他会用眼睛看着你,可跟踪声源。能敏捷地寻找到发声的地方。 如果听力正常,等到了一周岁时,就应该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语言,例如来来、抱抱、再见等。再大一些就会模仿大人说出一些简单的话语。到了一岁半时,就会按照语言指令,正确指出自己的五官或自己熟悉的物品。
2021-06-05
“哺乳自由”,不独是母亲节的重要议题,在儿童节也同样应景。据媒体报道,就在“六一”当天,1.6平方米大小的移动母婴室进驻深圳地铁站。哺乳、换尿布、喂辅食这些带娃出门的父母几乎都会遇到的头疼事,都能在这里暂时得到解决。 对于移动母婴室“小块头”在公共场所的出现,网络上自然是一边倒地点赞和肯定。关于设置更多母婴室的提议,早已是“古早”新闻,而关于母婴室缺乏的调查,也在多个节日节点引发广泛关注。新的地铁线路在各个大城市里不断延伸,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拔地而起,而对于使用面积可能不超过10平方米、基础版建设费用不过数万元的母婴室,我们的讨论以及讨论所指向的现实语境却似乎一直停留在原地。 我们的城市到底有多缺母婴室?有研究机构于2019年3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在地图上标注的母婴室数量为2600多间,而同一时期,仅日本东京一座城市的母婴室数量就达5092间。如果以城市新生儿与母婴室数量之比来对比每间母婴室的负担,那么北京是东京的数十倍。一线城市尚且如此,或可推测二三线城市母婴室的数量状况。 母婴室的“惨淡”,除了体现在数量少之外,还体现在环境质量和管理也不尽如人意,其中不少还成为摆设或形象工程。至于在这个小空间内考虑鼓励男性参与育儿的设计,就更是奢谈了。每一个母婴室,不过是地图上显示的一个小图标,也不过是数据统计中的一个数字,但这背后却是不少中国父母尤其是女性无法回避的育儿和哺乳事实。我们不能在大部分女性都已经接受了母乳最优的常识后,却要让其在生活中频频遭遇公共场所哺乳等尴尬体验。 母婴室当然是为了解决公共场所的母乳喂养等问题而存在的功能性空间,但更是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全面三孩”的政策背景下,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被列为重要命题,那么更加关注女性作为生育主体的生命体验和育儿实践也自是必然。或许,“生育友好=女性友好”“母婴室缺失=人性关注的缺失”这样的计算公式,想要传递的也是同样的意涵。 从“全面二孩”到“全面三孩”,我们的生育政策连同社会的育儿观念都在发生变化,作为政策承载和观念展现的公共空间和社会场所,也应因此而有所反应,以对母婴更为友好的变化回应社会关注。加强母婴设施建设,推进公共空间的生育友好,不仅要尽可能让作为母亲的女性实现公共场所“哺乳自由”,也该让儿童实现“如厕自由”,让“爸爸带着出门的女儿”和“妈妈带着出门的儿子”都能找到第三卫生间,坦然如厕。带娃哺乳或如厕的体验虽然太过日常和琐碎,但人们正是通过这些细微之处来感知环境的变化,意愿的评估与决策的制定也都无法与这些体验完全剥离开来。 就我们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社会文明水平而言,建设母婴友好型社会,对于一地来说应该不再是一道选答题。而就母婴室的建设实践来看,如何答好这道必答题,可量化的部分或许不是最重要的,不可量化的那部分才是关键,比如对女性权利的尊重以及对人的关怀。
2021-06-04
关于米粉吃到什么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有些宝宝能吃到很大。 但是,做法要有所改变,从刚开始的糊糊,逐渐过渡到固体状,比如可以跟米饭、蔬菜、肉沫混在一起做成饭团,也可以加上鸡蛋、水果或者蔬菜做成饼,擅长厨艺的妈妈,也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小点心。 长期食用过软的食物会让宝宝牙齿缺少锻炼,脸部肌肉力气变弱,使宝宝的咀嚼功用越来越弱,牙齿和口腔里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锻练,致使肌肉无力、萎缩,颌骨发育失常,甚至会影响发音。 过软的食物易致使牙齿龋坏,呈现牙齿残缺、乳牙过早掉、恒牙萌出不正常,无法正常脱落,进而造成牙齿长得不齐。 所以,米粉可以吃到任何时候,但是辅食的添加也应丰富来,比如要及时加土豆泥、胡萝卜泥、肉泥等等,宝宝能啃咬的食物,比如苹果、梨,也要尝试让宝宝吃。
2021-06-04
1. 耳声发射 是指正常耳蜗在接受到外界的声刺激后会发出声音,这股声音经过听骨链、骨膜反过来传导到外耳道的现象。 这种自发的声音可以通过仪器记录,从而评估耳蜗的功能。因为仪器需记录微小的声音,所以耳声发射检查会受到环境声音、外耳道状态、受试者配合程度的影响。对婴儿来说,在安静睡眠中进行这个检查更准确,可以避免孩子哭闹、吞咽等干扰实验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耳声发射仅仅能够评估耳蜗的功能,无法评估听神经的功能。不过,因为实验操作简便,普及度广,第一次听力筛查多为此项目。 2.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查 用仪器给予孩子声音刺激,然后通过贴在孩子头部皮肤的电极片记录孩子听觉神经活动时的生物电活动,从而评估听神经、脑干听神经核的功能情况。 这个检查也是在孩子安静入睡时更好进行。检查不会受到外耳道情况的干扰,是诊断听力障碍的常规项目之一。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缺陷是,能反应高频听阈的障碍,但对低频听阈的障碍容易遗漏。 小结:耳声发射可以很好地筛查低频听阈的缺陷,所以将耳声发射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联合用于新生儿听力的筛查,可以全面掌握孩子的听力情况。
2021-06-04
①新生儿时期 新生儿时期的宝宝已经具备基础的视觉感应功能,瞳孔有对光反射,在安静状态下可以短暂注视物体,但只能看清15~20cm内的事物; ②2月龄 2月龄的宝宝开始有头眼协调,可以协调地注视物体; ③3~4月龄 3~4月龄的宝宝的头眼协调能力进一步发育,这个阶段的宝宝也许会表现出喜欢看自己的手; ④6~7月龄 这个阶段宝宝的目光能够随上下移动的物体垂直方向转动; ⑤8~9月龄 宝宝到8~9月龄时开始出现深度感觉,能够看到小物体; ⑥18月龄 18月龄的宝宝通常已经能区别各种形状; ⑦2岁 2岁的宝宝可以区别垂直线与横线; ⑧5岁 5岁的宝宝可以区别各种颜色; ⑨6岁 6岁时宝宝的视深度已充分发育。
2021-06-04
关于米粉吃到什么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有些宝宝能吃到很大。 但是,做法要有所改变,从刚开始的糊糊,逐渐过渡到固体状,比如可以跟米饭、蔬菜、肉沫混在一起做成饭团,也可以加上鸡蛋、水果或者蔬菜做成饼,擅长厨艺的妈妈,也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小点心。 长期食用过软的食物会让宝宝牙齿缺少锻炼,脸部肌肉力气变弱,使宝宝的咀嚼功用越来越弱,牙齿和口腔里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锻练,致使肌肉无力、萎缩,颌骨发育失常,甚至会影响发音。 过软的食物易致使牙齿龋坏,呈现牙齿残缺、乳牙过早掉、恒牙萌出不正常,无法正常脱落,进而造成牙齿长得不齐。 所以,米粉可以吃到任何时候,但是辅食的添加也应丰富来,比如要及时加土豆泥、胡萝卜泥、肉泥等等,宝宝能啃咬的食物,比如苹果、梨,也要尝试让宝宝吃。
2021-06-04
“每次吃饭都像打仗一样,满客厅追着跑,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孩子长得又瘦又矮,不愿意吃饭怎么办?” “每次到饭点就头疼,孩子要不一口不吃,有时候给你点面子,就吃一两口,愁死我了!” 这样的场面在你家里是不是经常上演?看到网上别人家孩子吃饭吃得让人好生羡慕!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为什么孩子不爱吃饭?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喜欢上吃饭? 孩子不吃饭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及美国儿科学会均建议在孩子4~6月龄,最早不得早于4月龄给孩子添加辅食,最晚不要晚于6个月。 过早添加辅食增加孩子的肠胃负担、增加过敏风险。 过晚添加辅食,可能会影响以后的饮食习惯。4~6个月是孩子味觉发育的敏感期错过之后可能会造成孩子日后养成挑食、偏食不良习惯。 不饿 其实孩子不像大人一样,这么长时间形成了习惯,到点就要吃饭。可能到了饭点,孩不饿,然后家长就认为孩子不爱吃饭。 建议家长可以记录一下每天孩子进食的种类、进食量以及进食时间,一周左右家长大概就能找到孩子吃饭的规律。又或者逐渐调整孩子吃饭的时间,慢慢跟上大人的节奏。 有种饿叫你妈觉得你饿 孩子已经吃饱,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认为盘子里还有食物,有吃完就意味着没有吃饱。 不想被喂,想自己吃 1岁以后孩子逐渐有自我意识,想自己吃饭,不喜欢被喂,而拒绝吃饭。这样的拒绝,家长要能及时分辨出来。 建议爸爸妈妈在孩子1岁左右的时候,开始锻炼孩子独立就餐的能力以及习惯。 身体不舒服 孩子在生病前、病中和疾病恢复期,会影响消化系统,孩子自然吃得不多,这个时期尽量给孩子做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不强迫孩子进食。 其他 缺锌、贫血等都可能会引起孩子食欲不振,不爱吃饭,但是疾病因素引起的食欲差多 会伴随着其他症状。比如缺锌的孩子,除了消化功能减退外,还有生长发育落后、免疫功能降低、智能发育延迟、皮肤粗糙、皮炎、地图舌等症状。 如何让孩子爱上吃饭? 建立餐前仪式感 多陪孩子读与食材相关的绘本,从简单的认识食材到了解食材的营养; 让孩子了解食材的前世今生,最简单的就是带着孩子体验种植的乐趣,从播种到采摘再到做成饭菜; 让孩子有参与感,帮着洗洗菜或者拿个东西,能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不爱吃的菜,可以换个形状,摆盘可爱一些; 每天让孩子跟大人同桌一起吃饭,逐渐让孩子爱上吃饭。 不强迫孩子进食 当孩子不愿意吃饭的时候,不要强迫孩子,也不要追着跑着喂孩子吃饭。但是也不要怕孩子饿着,给他准备一堆零食。如果到了饭点孩子不饿而强迫进食,反而会影响吃饭的乐趣。 给孩子制定吃饭规则 首先要给孩子创建一个好的吃饭环境,比如吃饭的时候不看动画片,不边玩边吃饭。其次,给孩子规定吃饭的时间,比如半个小时,可以根据孩子平常吃饭的平均速度制定一个标准。有些孩子吃饭会特别的慢,一粒一粒的吃,家长要学会判断、并找出原因。 给孩子提供手指食物 手指食物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咀嚼和吞咽能力,孩子学习自己吃饭,也能让喂养更加轻松。 1岁以上的孩子,选择手指食物的特点,不一定用手能捏烂,只要不是连大人嚼着都费劲的,都可以。比如饺子、圆白菜、豆腐干、菌菇类、梨、小番茄等。 其实还有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作为家长这一代人基本都经历过,那就是饿一顿。只是现在育儿多比较精细,这个方法不舍得用,尤其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辈。当孩子饿的时候,自己便会主动吃饭,这是人类的天性。 千万不要吼,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你吃着饭,旁边有一个声音在旁边“怎么吃这么少?你怎么吃这么慢?多吃点菜,别只吃肉?那个凉了,不要吃了.......”谁还有心思吃得下去饭呢? 吃饭本是一件开心的事情,爸爸妈妈试着佛系一点,观察着孩子的成长即可。
202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