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坛首页 > 母婴育儿 >
母婴育儿
帖子 版主:母婴育儿版主
筛选 :
作者 查看
  • 户外活动很重要,沐浴阳光防近视

      0-6周岁是早期近视防控的关键期。户外活动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近视。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应鼓励并带领孩子多参加以玩乐为主的户外活动或简单的体育运动,保证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两小时以上。注意在户外活动中预防晒伤和其他意外伤害的发生。

    杜跑跑

    2021-05-25

    421
  • 有机会多让孩子光脚走路

      光脚走路能不断刺激宝宝的脚底。与此同时宝宝感觉的灵敏性和大脑思维判断能力都将随之而提高。宝宝的记忆能力和身体协调性也会随之获得发展。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将大大增强。  当宝宝光着小脚丫,无拘无束地行走。孩子的天性会被更好地释放,同时由于赤脚行走促进脚部以及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心情的舒畅和身体的锻炼自然会让宝宝食欲大增。  长时间光着脚走路能有效减少幼儿扁平足的发生。研究还发现,赤足走路能锻炼宝宝的踝关节,增强踝关节的灵活性,避免摔倒。  生活在都市环境里的宝宝,光滑的地面多,凹凸不平的地面少;乘车多,走路少;室内活动多,户外活动少。另外,鞋和袜子也隔绝了足趾与地面的接触,使得足趾缺少应有的锻炼,容易引起宝宝的足弓、足趾发育不良,以至于本应该在6岁前后形成的足弓,可能到12岁才形成。这种足弓形成延迟或发育不良应引起家长们的注意,为了宝宝将来的健康,从现在起,就要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  作为父母,应多抽出一些时间来多带宝宝到户外去活动,让他(她)在不同质地的路面走走停停、跑跑跳跳:要尽量给宝宝穿棉线袜子,增加足趾的摩擦受力;不要给孩子穿过紧的、鞋跟较高的鞋,尽管那鞋的款式非常好看。如果有机会,最好让孩子间断地赤脚走路。

    Bet

    2021-05-24

    387
  • 怎样教宝宝模仿?

      宝宝能够通过模仿学习并进行自我创造,因此模仿是宝宝进行学习活动最有用且有效的工具。  0~3个月  模仿从新生儿开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对新生儿的模仿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出生后最初的4个小时中,新生儿就已经具有模仿能力了。那时的新生儿模仿的是张开嘴、撅起嘴,或者是在嘴里动舌头。  模仿游戏:伸舌头  1、当宝宝处于安静觉醒状态时,距离宝宝的面部约20~25厘米,家长和宝宝互相注视着,家长聚精会神地看着宝宝,宝宝也在目不转睛地望着家长的脸。  2、尽可能地伸出你的舌头,慢慢地重复伸出舌头,每20秒钟一次,共6~8次,然后停止。如果宝宝继续看着你的脸,常常可能在嘴里移动自己的舌头。  3、开始时,朝着一侧面颊移动,大约20~30秒钟后,舌头将慢慢地出现在嘴边。最后,有的宝宝能很快地将舌头伸向嘴外。  伸出舌头,对新生儿来说,就像玩游戏一样。当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面部时,如果你伸出你的舌头,宝宝就能模仿。但也有些新生儿不喜欢玩这个游戏。

    Bet

    2021-05-24

    386
  • 适合两岁宝宝的玩具和游戏

      1、感知类玩具:沙水  日常生活中像泥巴,沙子,水,雪、黄豆粒(大人监护下玩)等这些都是最好玩具,这些不仅能让孩子最大程度的获得感官的体验,还具备开放性,没有固定的玩法,这样的最好的优势就是孩子可以发挥自己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制作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且百玩不厌的;  2、搭建类玩具:积木  搭积木有益于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抗挫能力的发展。可以把人物,动物等都可以让孩子加入进去,自己去创造,推荐纯色积木条,乐高玩具和磁力片;  3、镶嵌类的玩具、简单的拼图  拼图有益于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思考能力。有动物,植物,汽车等,这时要根据孩子的个人爱好来选,先从简单的,孩子能接受的开始,  4、角色扮演类玩具  比如儿童厨房用具、娃娃换装、小小医生。通过游戏,孩子可以学习控制自己,与其他小朋友不断的交流,协商,合作来完成;  5.大支彩笔,不要担心宝宝乱画,可以在用箱子给宝宝创造一个空间,让宝宝随便涂画;  6.家长的陪伴  父母不仅要给孩子选择适合好玩的玩具,还要同时和孩子一起去参与到玩具的其中,更多去启发孩子的自我探索能力,高质量的陪伴会让一个简单的玩具变得其乐无穷。

    安论工作队

    2021-05-24

    441
  • 不要捏孩子鼻子,容易损伤鼻黏膜和血管

      有些家长认为捏宝宝的鼻子是一种疼爱,很喜欢捏着宝宝的鼻子逗宝宝玩耍,更有些家长觉得宝宝鼻子扁,认为这样还能把宝宝捏成高鼻梁。宝宝的肌肤非常的敏感,机体的免疫力也较差,尤其是鼻腔黏膜非常脆弱!如果频繁捏宝宝的鼻子,很容易出现鼻粘膜的严重损伤,进而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的侵袭。同时,宝宝的耳咽管较粗、短、直,位置又比成人低,乱捏鼻子会使鼻腔中的分泌物通过耳咽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安论工作队

    2021-05-24

    966
  • 怎样让孩子吃得好、吃得够营养?

    2021全民营养周您家的孩子吃的够营养,够健康吗?

    切克闹

    2021-05-23

    303
  • 宝宝头围不长怎么办?

      头围过小通常提示小头畸形或狭颅症,多伴有智力低下,现在需要看核磁报告确诊是什么原因。这里先科普下小头畸形或狭颅症:  狭颅症,也可以称为颅缝早闭,颅骨的发育异常限制了脑的发育,从而导致一系列脑功能障碍,应手术治疗且越早越好,如果出生后六个月以内手术,则预后较好。如果已经出现神经萎缩和智能障碍,即使施行手术,发育依然不良,只有通过康复加强神经发育。  小头畸形,多数是宫内缺氧、感染、颅内出血等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不良。因为脑子不长,颅骨也就失去了扩大的动力,导致头颅偏小。孩子的颅缝是存在的,其根本原因是脑不发育。这种情况做颅骨手术也是没有作用的,只有促进和改善脑组织的发育才能解决问题。但是,目前对于脑发育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有通过康复加强神经发育。  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要确诊是哪个原因,如果孩子是正常的只是发育落后,那就要做康复,如果狭颅症就需要手术+康复,小头畸形也是需要做康复。

    切克闹

    2021-05-23

    376
  • 孩子被烫伤基本处理流程:冲、脱、泡、盖、送

      冲:孩子烫伤后,立即用流动的凉水冲患处15~30分钟!目的是尽快带走烫伤部位的热量,降低组织损伤!  注意事项:凉水的意思是指和室温差不多的水,千万不要用冰水;水流要适度;如果烫伤部位在脸上,不方便水冲,那就用冷水浸透毛巾冷敷(不是冰敷)。  脱:冲完凉水,孩子疼痛减轻后,轻轻脱掉烫伤处的衣物,不方便的话就用剪刀剪开。  注意事项:动作一定要轻柔,因为有时候衣物会跟孩子的皮肤粘连在一起,强行脱很容易弄破水泡,甚至撕掉一块皮肉,加重伤势。如果已经发生黏连不好脱,就保留黏连部分,只去除周围衣物就行。  泡:如果只是小面积的烫伤,在一盆冷水中浸泡半小时左右,以便缓解疼痛,稳定孩子情绪。  注意事项:若孩子烫伤面积比较大,就不要长时间浸泡了,否则容易导致体温流失,不要给孩子烫伤处涂抹任何东西如酱油、蛋清、牙膏等,以免造成感染。  盖:用一块无菌纱布(干净清洁毛巾也可以代替)轻轻盖住烫伤部位。禁止用有毛、絮状物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很容易粘连在伤口上。  送:经过上述四步处理,就可以送医诊治了。送医过程中注意保暖,仍然不要涂抹任何东西。

    切克闹

    2021-05-23

    520
  • 孩子发热如何处理?

      宝宝一发热,很多家长不分缘由,马上就用退热药,这是不对的。发热并不全是坏事,首先发热是报告宝宝患病的信号,其次发热有利于调动宝宝身体免疫功能,有利于灭杀与清除细菌、病毒,促进疾病痊愈。  正常宝宝的基础体温为36.0℃-37.5℃。1岁以内的婴儿体温在37.5℃以下都属正常。原因是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致使婴儿的体温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  那么发热是否应该使用退烧药呢?  我们首先应该知道,我们给宝宝服用退烧药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把体温降到正常值,而是为了缓解因发热带给孩子的不适感,因此是否使用退烧药应主要取决于孩子的精神状态,平时我们所说的体温超过38.5度使用退烧药,这个体温只是参考,发热时只要孩子能吃能睡能玩,那么就不急着给孩子吃退烧药,可以减少穿盖,降低室温,增加散热,保证奶量,少量多次喂点温水等,但如果孩子因发热表现的烦躁不安,哼哼唧唧,那么我们可以考虑给孩子用点退烧药。  对宝宝安全的两种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10-15mg/kg,4-6小时一次,布洛芬(美林)5-10mg/kg,6-8小时一次。按照体重去计算药量,不要参考年龄。  不建议联合或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因为可能会导致给药混乱、毒性增加 尽管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可能比单用任意一种对退热更有效,但尚不明确这种降温是否具有临床意义此外,关于联合或交替使用退热剂治疗的安全性以及其对缓解儿童不适的效果信息极少,同时这种治疗方法在理论上可能造成肝或肾损伤。但如果儿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3-4小时后体温仍较高,且不适感仍未改善,必要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孩子情况看是否可以联合用药,遵医嘱使用。  退热栓不属于儿童退热时的首选给药方式,仅用于因口腔疾病,剧烈呕吐等无法口服给药时的替代方式,毕竟栓剂的剂量在出厂时都是固定的,不好根据婴儿的体重准确调整用药剂量,而口服给药方便接受度好,效果一点也不输于直肠给药,且可以根据婴儿的体重精准控制用药剂量,所以建议给婴儿选择口服给药  家庭护理注意事项:  1、发烧时别“捂”孩子,这样会阻止身体散热,并可导致体温上升。确保孩子的卧室温度适中。  2、禁止使用酒精或冰袋/冷水澡(会导致冷战,反而让体温上升),其实最新指南也不再推荐使用物理降温,物理降温的确有助于体温下降,但会增大孩子的不适感,会让其他身体部位感到不畅。比方说给孩子枕冰枕、贴冰毛巾,不仅不能降温,甚至会引起孩子寒颤,会明显增加孩子的不适感,和我们处理发热是为了增加孩子的舒适度这个目的是相违背的,所以物理降温已经被逐渐淘汰了。退热贴也不建议使用,只能是暂时降低局部体温,对整体退热意义并不大,反而会增加孩子皮肤过敏的风险。  3、提供大量的液体以免脱水,因为发烧让小朋友比平时容易丢失液体。白开水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孩子有呕吐或腹泻,请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补充儿童专用的电解质饮料。  宝宝发热出现哪些情况需要马上就医  符合以下一条的宝宝都应该立即送医院诊治。  A、月龄在3个月以内;  B、发热40℃以上持续24小时,少尿或者无尿;  C、低温持续4天以上;  D、发热引起抽搐;  E、剧烈呕吐或者吞咽困难;  F、呼吸急促,嘴唇发紫;  G、精神差,活动低,甚至昏睡;  H、热退24小时后又复升高。

    我一点也不优秀

    2021-05-22

    361
  • 孩子被烫伤基本处理流程:冲、脱、泡、盖、送。

      冲:孩子烫伤后,立即用流动的凉水冲患处15~30分钟!目的是尽快带走烫伤部位的热量,降低组织损伤!  注意事项:凉水的意思是指和室温差不多的水,千万不要用冰水;水流要适度;如果烫伤部位在脸上,不方便水冲,那就用冷水浸透毛巾冷敷(不是冰敷)。  脱:冲完凉水,孩子疼痛减轻后,轻轻脱掉烫伤处的衣物,不方便的话就用剪刀剪开。  注意事项:动作一定要轻柔,因为有时候衣物会跟孩子的皮肤粘连在一起,强行脱很容易弄破水泡,甚至撕掉一块皮肉,加重伤势。如果已经发生黏连不好脱,就保留黏连部分,只去除周围衣物就行。  泡:如果只是小面积的烫伤,在一盆冷水中浸泡半小时左右,以便缓解疼痛,稳定孩子情绪。  注意事项:若孩子烫伤面积比较大,就不要长时间浸泡了,否则容易导致体温流失,不要给孩子烫伤处涂抹任何东西如酱油、蛋清、牙膏等,以免造成感染。  盖:用一块无菌纱布(干净清洁毛巾也可以代替)轻轻盖住烫伤部位。禁止用有毛、絮状物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很容易粘连在伤口上。  送:经过上述四步处理,就可以送医诊治了。送医过程中注意保暖,仍然不要涂抹任何东西。

    我一点也不优秀

    2021-05-22

    678
  • 那么乖的孩子,怎么就抑郁了

      “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近些年,多起青少年自杀事件引发社会关注,而一些孩子为世界留下的最后的只言片语,折射出他们鲜为人知的内心苦痛与纠葛。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少年也识愁滋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他们成长路途中的重要考验。  平日乖巧、懂事、听话的孩子,怎么会突然想不开?成绩棒、特长多、人缘好,这些外在“光环”为何不足以成为支撑其快乐生活的理由?在最后一根稻草降临之前,一切压力的堆叠是否真的毫无踪迹可寻?扫除他们的心灵尘埃,也许还要从走进他们的内心入手。  “乖孩子”的内心B面  “我情何以堪呐!”当得知上初三的女儿被诊断为重度抑郁时,一位妈妈一边对心理咨询师泪流不止,一边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她从怀孕起就阅读大量有关育儿的书籍,女儿也从小就听话、乖巧,可突如其来的“重度抑郁”四个大字,一下子将此前的认知颠覆了,自己所谓的“科学育儿”理念也似乎成为反讽。  这位妈妈的反应并非个例,对于孩子的抑郁状态甚至自杀选择,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诧异和不解:明明是在家里听父母话,善于自我管理,在学校表现优异的“乖孩子”,怎么就突然抑郁了呢?  曾经向青少年心理专家、天津耀华中学心理老师张丽珊倾诉过的一个孩子,道出了“乖孩子”们的内心B面:从小我就被各种要求,要谦让弟弟妹妹,承担着父母的期望,当好老师的小助手,成为全班同学的榜样。有情绪时,我就告诉自己要忍耐。“我想到要活着,就得忍耐,直到哪一天我不再贪恋人生……”时至今天,张丽珊还记得对这个孩子最直观的印象——一脸凄苦。  “鸡娃”风潮下的学业压力、网络和校园暴力、青春期的敏感多思、矛盾重重的亲子关系……事实上,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并非总是无忧无虑与岁月静好,任何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成为诱发心理危机的导火索,遗传和环境等不同层面的压力叠加,也会使抑郁情绪一步步潜滋暗长。  “乖孩子”的真实独白告诉我们:负面情绪不是没有,只是他们倾向于选择压抑不提。沉默的背后,可能是亲子、师生关系中存在沟通障碍。据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报道,经常潜伏在年轻人“约死群”中的徐世海就提到,不止一个年轻人对他说过,日常烦恼几乎没有出口。一个18岁的男生告诉他,自己很少向人袒露心迹,父母觉得他衣食无忧,认定他无病呻吟,老师也常责备他。这些都使他自我怀疑,越来越敏感。“他们压抑太久了”,徐世海说,“就像一个汽油桶,早已积满了油,就差一个火星把它引爆。”  社会责任的过度绑定,也可能使真实情绪的表达变得艰难:一些“乖孩子”之所以不愿言说痛苦,恰恰是过于懂礼貌,太为他人着想,总担心倾诉痛苦会给别人带来麻烦;有的孩子认为,那些好的表现不是因为自己希望如此,而是为了取悦成年人;还有的人认为,自己的“不满”想法是错误的,内心充满自责……某种程度上,“懂事”只是压抑不满后的虚幻表象。  然而,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看来,阻断求助渠道后,人会变得很脆弱,产生心理危机的风险也会增大。对青少年而言,压抑负面情绪,全部由自我消化,很容易掉入过于绝对、非黑即白的思维路径中,甚至把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也一并包揽过来。比如,有的孩子会认为父母经常吵架全是自己的责任,或者希望用努力学习来“换取”家庭和谐。“都是我不好”,成为使不少青少年一步步陷入心理危机的典型认知误区。  心灵蒙尘,一切真的那么突如其来?  当孩子直言“活着没什么意思”时,你是不是会习惯性地顾左右而言他?在孩子多次要求转学、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成”时,你会不会只用一句“别想那么多”敷衍而过?  事实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危机绝非一日之寒,从负面情绪的产生,到导致抑郁状态,再到自杀念头的萌生,在每一个阶段,他们都会有一些值得被关注的反常表现。换言之,一切其实并没有那么“突如其来”。  对中国自杀问题研究长达数十年的专家费立鹏指出,90%的自杀者都提前表露出比较明显的征兆。“看看孩子的胳膊去吧。”从事心理咨询28年的张丽珊认为,青少年在自杀之前往往会有一些迹象,比如找各种理由不去上学、郁郁寡欢、食量锐减,以及把手指、胳膊抠到流血等自残行为。因此,家长和学校应善于捕捉类似信号,而不是对此视而不见。  此外,“真正要自杀的人是不会说出来的”也是一种常见的认知误区。《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问》指出,人们往往更愿意相信一个表露自杀想法的人并不是“当真的”,而这种有意无意的乐观和忽视,可能阻碍我们及时帮助那些深藏痛苦、想要自杀的人。  而比起在问题逐步恶化后才加以重视,人们更应将对孩子的关注前移,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我太笨了”“我能成功完全是走狗屎运”“我的人缘永远都不会好了”……陈祉妍认为,当孩子表现出对自我的严重低估和对未来的悲观时,其实就有抑郁的风险。此时,学校和家长就应有所警惕,必要时带领孩子寻求专业的帮助。  “这是好人还是坏人?”正如不少孩子在看电视剧时都会发出这句“灵魂拷问”,由于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事物的认知可能有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容易使未成年人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  在陈祉妍看来,辩证思维的缺失,往往是由于成长环境给予的引导和刺激不够。在日常教育中,应引导孩子从利弊等不同方面客观、全面认识问题。她特别指出,“谦虚不等于抹杀事实”。比如,考试很成功,当然要感谢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督促,但孩子要意识到:这主要还是因为自己认真准备、冷静答题。如果明明取得了好成绩,却认为这完全靠运气,自己其实没什么能力,则显然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过度低估。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许多缺乏自信、抑郁不安的孩子,背后都有爱把“港湾”变为“战场”的家长。电影《伯德小姐》中,女主角的妈妈便是“不好好说话”的典型:孩子说想去更有文化的地方,妈妈便怼“我怎么会养了你这个自命高雅的人”;孩子希望申请美国东海岸的大学,妈妈则嘲讽“那儿的学校反正你也考不进,你连驾照都考不过”。只是不同于影片中女主角最终选择跳车以示反抗,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乖孩子”只会在内心失去对大人的信任,继而默默关闭沟通的大门。  “如果解决孩子的问题需要10次心理咨询的话,很多时候,家长要来7次。”张丽珊在她的《青春期不迷茫——写给男孩女孩的心灵成长书》中说,改善青少年抑郁状态,家长是宝贵的情感资源,如果家庭能够提供足够的温暖与支撑,便能帮助孩子抵御不少外在的刺激与压力。但张丽珊发现,不少家长不愿改变自己有问题的价值观、情绪管理和沟通模式,使孩子迟迟难以与家长重建信任,甚至会给问题的解决“拖后腿”。  有一次,一个孩子因为抑郁而无法专注于学习,张丽珊告诉孩子的妈妈:“你们家孩子不是懒,是生病了,折合成肢体疾病,如同粉碎性骨折,所以现在千万不要逼他。”可是这位家长一回家后便唉声叹气,哭着对孩子说“你已经把我折磨得生不如死了”“求求你了,好好念书吧”。这样做,只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  张丽珊建议,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家长和老师要懂得察言观色,说话时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反应。如果发现了明显的情绪变化,就要引导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而不是动不动就全面批驳、否定孩子的观点和感受。陈祉妍也认为,“家长要学会适度地存而不论”,要相信孩子会慢慢成长、成熟起来,不必急于对其进行评价或引导。  近些年,国家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也有越来越多中小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和普及课程。2020年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并确立了到2022年,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到80%,学生对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等工作目标。  陈祉妍分析,引导学生参观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抑郁症相关公益讲座等,不仅可以教会孩子必要的心理知识,还在于它能让学生对心理咨询老师产生亲近感和信赖感,降低对外求助的门槛。不过,目前不少学校还存在师资有限、课时不足、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  对于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张丽珊打了一个比方——“分诊台”。她认为,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更多地是起到指引和分流的作用,比如提醒家长和老师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告诉家长孩子需要去医院接受专业治疗等。  “我的好朋友得了抑郁症,我该怎么帮助他?”现实中,不少心理咨询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应对此类问题的能力有限,还可能受到抑郁情绪的感染,青少年互助可能存在较大风险。因此,陈祉妍提醒,遇到这种情况时,要通过日常科普和宣传,告诉青少年:自己最应该做的,是鼓励朋友去求助专业人员或老师。

    小二

    2021-05-21

    822
  • 如何给孩子挑选玩具?

      宝宝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玩具,如何挑选玩具却难到了不少家长。玩具那么多,看介绍都挺好的,也说不清怎么选。如何挑选好的玩具可是一门学问,选对了能让宝宝越玩越聪明!  玩具对于宝宝的重要性  1、调动宝宝活动的积极性  当他们在玩玩具时,可以自己随心所欲的操作和运用,这样既能满足活动需要,又可以提高动手能力,长此以往,宝宝们会慢慢提高对活动的积极性。  2、增进宝宝感性认识  玩具可以用来锻炼宝宝的感官,因为它们比较直观形象,宝宝们可以摸、看、听等等。我们应该引导鼓励宝宝们玩玩具,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在玩耍的同时增加他们的知识。  3、引起宝宝的联想活动  过家家的游戏中有许多道具,玩具小锅、玩具小铲子等,这些玩具能使宝宝们对家庭有一定的联想,开展创造性的角色游戏。还有一些劳动类的玩具,比如说挖沙子的小铲子、小桶之类,可以引起宝宝们进行模拟劳动。  4、积极进行思维、想象等活动  宝宝玩玩具能开拓思维、激发想象。比如说在搭积木的时候,宝宝们需要考虑很多,他们不仅要思考搭成什么样子,还要思考应该怎样搭,更要思考怎样搭才不会倒,这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动脑能力。  哪些玩具让宝宝更聪明?  双面床围布书  适合0~3个月的宝宝。  漂亮实用的婴儿床围布书,床围正反两面都有生动可爱的图案,两面以鲜明的黑白对比为主,不仅能有效促进小宝宝的视觉发育,还满足宝宝认知外界事物的需求。  响环  适合3个月以上的宝宝。  3个月的婴儿就能一手握着“响环”玩。他们开始尝试触觉、感觉、视觉或味觉的作用。用手摸摸,体会手上感觉如何;用眼睛看看玩具的各种色彩;用口尝尝玩具的味道;摇动“响环”时的声音又可训练婴儿的听觉。这类最简单的玩具就是婴儿开发智力的第一步。  球  适合6个月以上的宝宝。  6个月的婴儿对能动的一切都感兴趣,能滚的彩色球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用手一推球就会向前滚,婴儿还会爬着追逐小球,如果妈妈能陪着他们一起玩那就更妙了。  积木  适合8个月以上的宝宝。  8个月的婴儿已有了不少的发现,他们已认识玩具、家具等多种用具,他们了解到有些物件是软绵绵的,有些是硬邦邦的,有些有棱有角,有些是圆滚滚的。面对积木,婴儿会开始运用两只手,使两块积木上碰发出响声;一个叠在另一个上面就会比单独一块积木高;而且还可以用积木叠成多种不同的形状。  复合形状盒  适合1岁以上的宝宝。  这是用来训练小孩观察物品形状的玩具,通过这种玩具,宝宝可以认识一种形状的开口只容许同一形状的物品通过;了解生活用品各种不同的形状。  叠杯  适合2岁以上的宝宝。  对一个两岁的幼儿来说,叠杯玩具是最变幻无穷的游戏,既可叠成高塔,又可缩成一只单杯,还可把小积木或其他小东西藏在叠杯内再寻找一番。通过这类游戏,宝宝们能够知道有些东西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却是实际存在的。  温馨提示:  特殊儿童我们可以根据玩具的特点,对宝宝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玩具的选择如下:  1、稍重的球:适合非自主运动和间歇性痉挛的宝宝玩,因为他们的运动太笨拙,较轻的球容易滚走。而且间歇性痉挛的宝宝适合玩实心的小球,因为他们的抓握会比较紧,很难举起并松开让重球滚走。  2、较大的沙滩球:适合痉挛型偏瘫的宝宝,这样可以促使同时使用双手,当一个宝宝只能抓握球拍或棍子时,用松紧带拴住的球使玩球成为可能性。对于那些想扔球、接球但是无法拿球的宝宝,可以先用豆沙袋代替。  3、中等大小的球:当宝宝开始学习走路时,中等大小的球可以被宝宝来回推动,在训练平衡反应的时候,球可作为可移动的地基供家长坐在上面,让宝宝坐在你腿上,增加趣味性。  4、移动的玩具:对于那些手臂、手、手指的协调能力较差的宝宝,很难抓住移动的玩具,如果宝宝喜欢小汽车,可以给他一辆回力车,这种车在磨光的平面更容易移动。

    我愿随你远去

    2021-05-21

    486
  • 孩子乱涂乱画,家长不要干预

      家长会发现,只要孩子手中有一支笔,他就会信手涂鸦,管它是墙上、地上、还是桌布上,一概不理,只顾尽情挥洒手中的笔。而家长看到满屋子的“外星文”后又要犯难了,难道任由着孩子乱涂乱画?  真相  孩子爱涂鸦,说明他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千万别以为孩子不过是乱画一通,其实一个三角形、一个圈圈,或许就是他们眼中的小鸟、小汽车、小城堡,甚至是爸爸妈妈,只是这些想象你可能根本无法理解。  如果粗暴地阻止孩子的这种行为,会让孩子渐渐不愿画画,还有的孩子会故意和父母做对,在墙上留下自己的“大作”,引起父母的暴怒。  家长应该怎么做?  不要阻止,但可以告诉孩子“你在纸上或画板上画,妈妈会更开心”;还可以把画笔换成可以水洗或者容易抹掉的颜料,在孩子“创作”后及时清洗干净;或者,干脆在家里的墙面上贴上一块足够大的黑板贴纸(一种很像黑板的墙纸),满足孩子的画画需求。实在无法阻止,那就放宽心让孩子画吧!哪个有小孩的人家没有几面脏兮兮的墙壁呢?等孩子再长大点了,再给孩子规定可画的范围,渐渐戒掉在墙上作画的习惯。

    我愿随你远去

    2021-05-21

    459
  • 孩子一定要午睡吗?

      午睡对于孩子确实十分重要。主要有下面这四个好处:  1. 增强记忆力  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显示,午睡可以帮助宝宝记住知识。  2. 帮助长身体  睡眠对于任何年龄的孩子都是很重要的。充足的睡眠对于孩子长身体有很关键的作用。  3. 使孩子精力更充沛  宝宝的大脑皮层容易兴奋,也很容易疲劳。上午活动半天后,宝宝的大脑皮层需要休息一下,下午才能有精力学习。  4. 改善宝宝情绪  午睡能缓解宝宝的紧张情绪.改善心情,减轻压力。 尽管午睡对宝宝有这么多好处,但午睡并非所有宝宝都需要。  如果宝宝有以下情况,可以不午睡:  1、夜间能够睡足12小时且睡眠质量高,那么就不用睡午觉。  2.不午睡依然精力充沛,不影响学习和玩耍。  3. 如果发现宝宝午睡需要很长时间入睡.而且一次比一次难以入睡, 那就不要强迫宝宝午睡。

    Boy

    2021-05-21

    393
  • 孩子恋物,家长不要制止!

      有些家长会发现自家宝宝有“恋物倾向”,这个物体可能是一个毛绒玩具、小被子、小毛巾,甚至一件衣服。特别是孩子睡觉前,这些小东西就显得特别重要,没有就会哭得浑天暗地,怎么哄都不管用!  这算是“怪现象”吗?要不要管?  真相  宝宝对物品依恋的倾向,并非“恋物癖”,是安全感的补充,而非兴奋感,因此并不等同于“恋物癖”。刻意让孩子和自己的安抚物分离,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多的焦虑和不安,比如晚上会睡得不好,甚至会变得特别爱哭、爱发脾气等。  家长应该怎么做?  尊重孩子对安抚物的依赖,同时要多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安抚物的存在,归根究底代表的是父母的关爱及安全感。  此外,父母平时可以多留心,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然后用它们来替代依安抚物,慢慢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就不会对一件物品过于依恋了。

    我愿随你远去

    2021-05-21

    411
返回顶部